渭南美食
渭南旅游网 http://weinan.cncn.com
欢迎到渭南来,这儿有很多好吃的,不信你先来看看:
潼关鲇鱼汤: 以黄河鲜活鲇鱼为主料,佐以秘制调料,经慢火炖、熬1小时左右方可食用,其汤色乳白如奶,味道鲜香醇厚,且有滋补强壮之功效。
大荔枣肉沫糊 :大荔枣肉沫糊,源于唐代,是以当地“三大宝”之一的‘马牙枣’为主料制作的,另加面粉、豇豆、碱面、糖等精制枣肉汁、制豇豆汤、制沫糊三道工序熬制而成,其色红味甜,滑润可口,健脾开胃,老幼皆宜。
面花:俗称"花花馍",属面塑艺术。种类有婚礼、丧礼、寿礼、节日花馍。他以普通面粉为蕊,特等面粉为皮,借用针、梳、刀、剪等工具,靠捏、剪、修、缀而成。相传它是古代图腾金石礼器演化的产物,也是劳动妇女智慧的结晶。我市民间普遍盛行,尤以合阳、华县面花为佳。两县"面花"都曾先后到北京、西安等地展出,引起极大轰动。1990年3月和阳县独店乡面花艺人赵秀琴表演制作的中秋礼馍"蛤蟆吐娃"荣获陕西省面花大赛一等奖,"狮子糕等5见面花作品参加全国首届工艺美术佳品展销和赴日展出。
澄城油轮 :油轮为澄城县的传统食品,以面粉、红糖、碱面、苏打粉为原料,经和面、制油轮坯、油炸等工序制作而成。具有色泽红亮,香甜松软,适口不腻,热食冷食均宜的特点。
富平美原酥饺 :产于富平美原镇,其选料精严,馅子要隔年过夏方可启用,酥饺造型美观别致,色泽黄亮,花棱清晰,入口酥脆、香沁、甜而不腻。
石子馍 :石子馍是颇受群众喜爱的传统食品,又名古鏊饼。由于它历史悠久,被称为我国食品中的“化石”。石子馍的原料是面粉、碱面、精盐、熟猪油、鲜花椒叶等,经和面、加工石子,制坯焙焙几道工序制作而成,其特点为酥松荃香,易于消化,携带方便,利于储存。石子馍是渭南农村孕妇产后常吃的食品,也是馈赠亲友、招待佳宾、出外旅行的必备佳点。
澄城三翻饼:制作此饼时需三翻三卷,故得名。以上白面粉、熟面粉、白糖、冰糖屑、熟猪油、青红丝、玫瑰酱、菜籽油、核桃仁为原料,经制皮面、酥面、馅、饼坯、油炸几道工序精制面成,具有层次分明、外形美观、质地酥松、味沁甜、酥美又耐久贮,虽存放月余,随时取食,而色香味不变之特点而远近闻名。
月牙烧饼 :为大荔传统食品,因状如月牙而得名。原料为面粉、精盐、碱面、芝麻、小茴香、菜籽油,经和面、制坯、烙烤三道工序而成。特点外皮焦脆,内瓤酥松空软,热吃凉吃均可,吃水盆羊肉时,用此饼夹入羊肉,饶有风味。
大荔炉齿面 :其形似炉而得名,原料有面粉、猪五花肉、笋瓜、油炸豆腐等21种,经和面、制炉齿面、制卤、煮熟调味等工序,可谓选料严格,配料多样、工艺精细、面条柔韧光润,臊子香辣味浓,诱人食欲。
渭南时辰包子:渭南时辰包子创始于清乾隆年间,但那时不叫时辰包子,到了光绪二十九年(年),渭南城南村出了一位做包子的名手叫张坤,他家的包子特别味长,每天争尝名品的食客络绎不绝,排成长龙,一过上午时,就买不到包子了。因此人们就给这种包子加上“时辰”两字,尔后约定俗成,流传至今。所需原料主要是:上白面粉,新鲜猪板油,赤水大葱及秘制调料面等,经制油馅、和面、拌馅、包制、笼蒸五道工序制成。其特点为面细皮白“僧帽”状,油渗包底呈金黄,馥郁鲜爽,油而不腻,香味悠长。
水盆羊肉 :水盆羊肉起源于明朝崇祯年间,因在农历六月上市,又称“六月鲜”。我市蒲城、大荔的水盆羊肉,久负盛名。以剔骨鲜同羊肉、骨头、桂皮、花菽、小茴香、草果、精盐、味精为原料 ,分原料处理、煮羊肉、调制熟羊肉三道工序,食用时用烧饼或白吉馍同吃,佐以糖蒜、辣子酱、鲜蒜瓣,则肉烂汤清,肥而不腻,清醇可口,别具风味。
蒲城椽头蒸馍 :椽头蒸馍因其状如椽头而得名,距今已有余年的制作历史,为蒲城特有的传统食品而声名远扬。相古代地方官员多以椽头蒸馍用麻纸包裹装箱,作为上贡皇家及执政大员之礼品,也曾远销湖广各省。在制作方法上别具一格,蒸馍时不使碱,发酵程度要求严格,面团要反复揉,所以椽头蒸馍内酥外光,含水分少,不佐菜疏吃,则甘香满口,且便于携带,又耐久贮,成为宴会待客,馈赠亲友,外出旅游必备美食。
富平合儿饼 :以富平庄里产的柿子经12道工序精制而成。因以两 个柿脐相对,合在一起馐,故意知名人士“合儿饼”。合儿饼具有霜白质优,肉质丰润盘软,味醇而易消化,久储不霉的特点。
麻食泡 :是华阴地区特有的风味小吃,可与西安的羊肉泡发媲美。据70岁的著名麻食厨师孟传荣说:民国三十年(1941),陕西省警察局局长马国华回乡竞选国大代表,专门和郗俊等来吃麻食。麻食做工精细,色味俱全,碗面漂一层油泼辣子和飘香的大油珠子,似云版上的明星,又若锦缎上的宝石。透过油层,碧玉般的豆腐块、黄金般的粉条、银白色的葱节、火黄色的蒜沫若隐若现,切成块的锅盔馍埋在下边,手一端碗,香气扑鼻。
擀馍:是一种圆形、特性的硷面饼。将硷面揉好,擀成薄饼,烙熟,趁热抹上水、醋、油混合液,一张一张塌起来,用布盖好,放约半小时食用。擀馍卷上菜肴,吃起酥香,老少皆宜。华阴人过节、待客多用擀馍。
火锅子:分砂火锅两种,圆形,分内外两层。内层圆筒状,放木炭火;外层环池形,装各类菜肴。上有盖,下设风筒。华阴人过去来客人几乎家家都用火锅子待客,一求热火,二表隆重,菜以油炸红薯、山、豆腐、大肉、粉条为主,再加大葱、金针、木耳、蒜苗及五香调料。生火煮熟,有热火又可口,不够吃还可不断增添,以满足客人所需。
馄饨 :形状像银锞,尖底、鳖肚,两个尖耳朵,馅有萝卜、韭菜、大肉之别,象征浑全,吉利。馄饨又名编食,是华阴人过年过节待客的佳食。传说,家人吃馄饨万事如意,举家团圆;亲友吃馄饨唱来常往,亲如一家,永不破裂。
踅面 :是陕西省合阳县及渭南地区独有的,为当地人极为偏爱的风味小吃。踅面历史悠久,相传西汉高祖三年(公元前 204 年),汉淮阴侯韩信在合阳黄河边的夏阳渡用木罂渡军活捉河东魏王豹时,为解决 10 万军士吃饭问题而发明此面。踅面可称得上是我国最早的“方便面”,主成分是粗粮,做成面条后可即食,也可放置数日再食,是很好的降糖降脂保健方便食品。
浆水面 : 特点:汤清利口、酸香醒神,食后有周身凉爽之感。
类别:风味名小吃
主要原料:面粉、酸醋、芹菜、调料。
简要介绍:浆水面是一种大众化的夏令风味食品。其关键是制作好后捞入碗内,浇上浆水(热浆水更佳)加入适量精盐、花椒油、辣椒油即可食用。其风味特点是汤清利口、酸香醒神,食后有周身凉爽之感。
韩城羊肉臊子饸饹 : 乔麦面制成细条煮熟,用鲜羊肉、熟羊油配多种调料、佐料制成躁子菜浇之。面条细长,绵软爽利,臊子酥烂,汤味辣香。
富平太后饼 : “太后饼”是陕西富平县的风味小吃,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原料配方:白面粉5千克猪板油2千克花椒少许大茴香、桂皮、蜂蜜、精盐适量
制作方法:
1.将大茴香、花椒、桂皮加适量水熬成调料水;将猪板油去皮膜,切成丁,再用排刀剁成油泥,剁时要将调料水分数次加入。然后将面粉和好,分成重约1千克的面剂5个,逐个用手拍平,放在案板上甩扯成7毫米厚的长方形面片,面片上抹一层板油泥,随即从右向左卷成圆柱形,再搓成直径约7厘米的长条,用手压扁,叠成三折,再搓压成一层17厘米长的条,揪成每个重约100克的面剂,一个个竖起来在手中旋转五六转,用拇指压住顶端,边转边向下按,如此五六次后,用手拍成直径约7厘米的圆饼,圆饼顶面抹上用水化开的蜂蜜。
2.在三扇鏊(是陕西地区烙制面点及一般烧饼之类的小型木炭烘炉,分上鏊,中鏊,底鏊。上鏊鏊面向上,中鏊鏊面向下,中鏊用三根铁条吊起盖在底鏊上,上架木炭火,中鏊上面放一圆形三角铁架,高约23厘米,上鏊放置在上面可以移动,底鏊面向下,周围用耐火泥作边,边高约17厘米,成凹形烘炉,下设木炭炉,一般的火力是底鏊较中、上鏊火力小。烙制面点、烧饼之类,先放在上鏊使其一面或两面受火,起到烘及烤的作用,制出的食品色味形都较一般的好。在连续操作中,可以便于掌握时间,保持质量)的底部,抹遍菜籽油烧热,放上圆饼烘烤成金黄色即成。
产品特点:外皮焦黄酥脆,皮质层次分明,柔软可口,油香不腻。
泡油糕:清花水一斤六两,熟猎油五两,上等面二斤,水烧开油搅匀形如乳浊状汤火面成团。凉开水五两,掺入面团揉搓不已,使溶胶状为凝胶状,包馅料入油锅。炸出,色泽乳白,表皮膨松,形似一堆泡沫,恰如蝉翼捏成。吃泡油糕,不可性急。性急者,咬一口便咽,易烫前心。糖馅溢流顺胳膊到肘部,肘用舌舔之,手中油糕的糖馅则又滴下,烫痛后心。
甑糕(粳jing糕):特点:枣香浓郁、软糯粘甜。大枣还具有益气补血、养肾安神之功效。
类别:风味名小吃
主要原料:糯米、红枣或蚕豆等。
时间长短:历史悠久
简要介绍:甑糕是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早点食品,是以糯米和红枣为原料制成的一种甜糕。其特点是:枣香浓郁、软糯粘甜。而且大枣还具有益气补血、养肾安神之功效,是一种滋补养身食品。大荔秦菜“带把肘子”:“带把肘子”,流行于陕西大荔县及东府一带,因用带骨猪肘子烹制而成,故名。“带把肘子”形如蒲团,色如红枣,烹制时配上葱节面酱,品嚼味长,它是独具特色的一道“秦菜”。相传,古代同州府(今大荔县)有位厨师李玉山,他手艺高超,性格刚直,不愿为贪官污吏效劳。
同州府官贪馋,多次派人上门请他为州官制作家宴,均遭拒绝。一次,陕西抚台郑时来同州视察,州官派人将李玉山强拉去主厨,并限令其两个时辰要做好饭菜,否则要治罪。结果,李玉山不到两个时辰就做好了十八道菜。抚台吃到其中一道上面盖着几片肘子的肉,下面垫的净是骨头的菜,甚感奇怪,便问
李玉山:“这是一道何菜?”李回答:“州官爷不但喜欢吃肉,且连骨头也吃,故做此‘带把肘子’。”抚台听后,领悟其含义,当即赏银10两。翌日,抚台又微服私访,查明州官敲骨吸髓、残害当地百姓的罪行,并下令将同州州官撤职查办。此后,人们为颂扬李玉山,便将这道菜世代相传,并成为当地逢年过节、宴请嘉宾、操办喜事时必不可少的佳肴。
合阳黑池羊肉糊卜:合阳黑池镇的羊肉糊饽,据民间传说是在元代由蒙族传入而遗留下来的,以油水厚、味道美、价格低廉、经济实惠的特点被誉为关中四大名吃之一。过去曾有“宁说一盘糊饽,不吃酒席一桌”的俗谚,可见其受群众欢迎的程度。黑池羊肉糊饽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煮羊肉要用大茴、肉桂、荜拨、良姜、胡椒、茴香、表盐、草蔻、丁香等“十大调料”,还要掌握好火候。烙饼用烫面,加上青盐和碱水,揉匀,擀成一尺左右直径的圆形,然后上鏊烙到脆黄却无焦点为止。面饼虽薄却筋道,折叠起来,用利刀切成三寸左右长、宽窄均匀的细条,备用。吃时不能用大锅统煮,常用炒瓢或小铁锅分煮,每次一盘或两盘。用原汁羊汤煮好,加羊油辣子和葱花,盛入平盘,红艳艳、油汪汪、逗人食欲。合阳民间风俗,认为立春后万物复苏,吃羊内容易引起旧病复发,加之母着进入孕期,不宜宰杀,所以清汤羊肉和羊肉糊饽在立春之后便从市场上消失,待到家历六月后重新上市。此时羊肥汤美,正好大饱口福。现在市场发展,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味道鲜美的黑池羊肉糊饽。清末民初,地处南北交通要道的
黑池镇有六七家羊肉糊饽店,以彭月儿老师傅传授的徒弟王有娃最为出名 。
韩城羊肉臊子与绿豆凉粉饸饹:羊肉臊子饸饹是韩城人的一个骄傲。几乎所有到韩城的客人,必定会受到这样一种美食的款待,并且差不多都是在第一次宴席上。
羊肉臊子分层次进行制作。一是制作臊子。一斤羊肉切六十个小块或小片,厚薄与大小,都大约像筷子头。用羊油,掺咸面酱,羊肉最后投入,边煎边搅,加适量精盐及调料粉。关中人把这样的烹饪方法叫做干“揽”。这个“揽”字应当是火字旁,而不是提手旁。一般电脑汉字库里不会收这样生僻的汉字。《现代汉语辞典》(修订本)也末收入。《辞海》有这个字,解释中有一义:“烤炙”。不过,权威的《中国烹饪百科全书》在烹调法一节中收入包括炝、焗、焐、渍以及琉璃、挂霜等四十五种烹饪方法,可谓洋洋大观,却竟然也没有这个“揽”。大概是一种相当古老的烹饪方法。《西厢记》里倒有一句唱词提及。用这样的方法炮制的臊子,水分极少,臊子是一片一片的,油汪汪,香喷喷。关中人喜这样制作臊子。歧山臊子面也讲究干“揽”臊子,不过那做法不完全相同。
其次是制作酸辣臊子汤。须用压制饸饹的汤制作,不用开水,据说,若是用开水,那汤会变为黑色。用米醋。用以羊油炮制的油泼辣子的红油。再就是精盐。不用香油,据说是要保持原汁原味,也即是羊肉的味道。这样的酸辣汤,加上臊子,加上饸饹,再加点腌制的咸韭菜、炒制的葱花,便成为一碗羊肉臊子饸饹。
压制饸饹本身并不复杂,但韩城人压制时须在荞面中掺入一种添加剂,叫做“沙蒿”。这是一种野生植物的种子,陕北沙地大量生长,陕北人制作杂面食品时常常使用。
韩城人吃羊肉臊子饸饹,一般是现做现吃,这样的好处是新鲜,不会让汤汤水水将饸饹泡坏。吃时大多配有芝麻烧饼,可以就着吃,也可以泡在汤里吃。有人说,传统的吃法,是配着一种特制的黄烧饼,在韩城老城的集市上,还有一家现做现卖,我去看了看,用的是传统的酵母发酵,上边抹有糖饴,在一种上下有火的烙烤炉里烤制,差不多是米黄色,外甜内咸。有人说因曾向皇帝进贡,故称“皇烧饼”。反证中国人总是将一切好东西与皇帝联系起来,只须是皇帝吃过,便应该是好的无疑。实际情况却也未必。或者也有牵强附会的。
羊肉臊子饸饹在韩城是极其普遍的一种食品。而绿豆凉粉饸饹,则虽也有卖的,有吃的,却并非人人皆知,更不是每个到过韩城的人都吃过的。我没有吃过。韩城一级厨师薛天德相当详细地给我介绍了它的制作方法,记如下:碗内先盛入荞面饸饹,再加约五分之一的绿豆凉粉,戴个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