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指南
2013-05-17
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了怒族州内多元的饮食文化。悠远的历史为这里留下了诸多特色小吃,如侠辣、巩辣、八大碗、石饭粑粑、杵酒、漆油炖鸡等,虽与其他地方的名菜大系不能比肩,却也是一道道的美味佳肴,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州内居民特别喜欢饮酒,无论男女,都有相当的酒量,经常是饮必醉,醉必歌。杵酒是当地最常喝的酒,由粮食酿造而成,酒的度数在17-18度,虽然度数不高却极易醉人,所以,在喝酒前最好说明自己的酒量。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成为了绿色食品的家园。干板菜、山间野菜、苦荞粑粑、包谷沙沙、燕麦炒面这些当地人早已熟知的食物,对人的心脑血管却有着特殊的药用功效和营养价值。
侠辣
侠辣,怒语,即肉酒之意。一般用鸡肉和上好烧酒作原料。做侠辣时,先将肉剁成小块,然后放在锅里用漆油或酥油煎炒,炒至脆黄时,稍退火再倒入烧酒,盖上锅盖焖片刻。经过这种特殊烹调方法加工出来的肉酒,味道鲜美,香气扑鼻,甜中带辣,特别可口,是滋补身体,强壮筋骨和治疗风湿病、妇科病的营养上品和良药,也是怒族待客的上好食品。
酸竹菜
酸竹菜是山里生长的一种青嫩的竹笋,夏初挖出,削皮切成片状晾晒成干菜(独龙语称“美皓”),食前以热水浸泡,常用来炒肉食和做汤料,味鲜美爽口。制成的酸笋是将鲜笋剁碎,舂打至绵软,密封在竹筒里,用芭蕉叶封口,放在有细小泉溪处淋滴,数天后发酵变酸,取出晾干做酸竹汤,去暑解渴,是夏季适宜的汤食。
石板粑粑
石板粑粑是贡山县独龙族、怒族的古老食品。古就古在石板当锅,摊入面浆烙制而成。成品香甜适口,风味独具,营养丰富。这种石板是在贡山县丙中洛乡青拉筒附近出的一种石板,火烧不坏,水浇不裂。把它当作锅,放在火塘三脚架上烙粑粑吃,不用放油,粑粑也不会粘在石锅上,烙出来的粑粑特别泡,味道也特别香。
漆油鸡
漆油鸡,肉香嫩、酥甜可口,傈僳族的传统美食。漆油漆树籽炸出的油,可以食用。把宰好的一只鸡剔毛洗净切成小块,等投入锅中的漆油溶化烧沸后,将鸡肉置于锅中焖炒五六分钟,然后洒入适量烧酒,配以八角、草果、食盐等佐科,加入适量的水,炖二三小时即可食用。
提示:当地的餐馆均可以品尝到;有的人吃过会过敏,所以刚开始可以尝试的先少吃一些,确定自己是否会出现过敏的反应。
簸箕饭
是只有在当地的傈僳族人家才可以吃到的传统食物。就是用煮熟的大米和苞谷,拌上青菜、洋芋、蘑菇,再加上烤熟的鸡块、猪肉等,用大的竹箍箕盛上,吃的时候,以手代筷,抓起簸箕中的食物,蘸着面前小碗里装着的由酱油、姜葱制成的佐料一起吃。
提示:这本是傈僳族人过年才有的美食,现在在有些地方也可以吃到。
肉酒、蛋酒
肉酒和蛋酒是怒族人喜好的一种高级滋补食品。怒语将肉酒和蛋酒称为“侠辣”和“巩辣”,译成汉语就是“肉炒的酒”和“鸡蛋炒的酒”之意。其味道鲜美清香,甜辣适中,而且具有滋补身体,健骨舒筋的特殊功效。用鸡肉(用野鸡或其它兽类的瘦肉也行)为原料,先把肉砍剁成小碎块,在锅里放上酥油或菜油,等油炼好后,把肉放进去,炒至又黄又脆时,稍退火,再倒上烧酒。酒的多少由吃饭的人多少为度,然后盖上锅盖焖上五分钟左右,从锅里取出,连肉带酒一块吃。如果没有肉,用鸡蛋也行,做法也一样,那就叫“巩辣”,意思是“炒鸡蛋酒”。
提示:这道菜风味十分奇特,一是考酒量(这道菜的酒味很浓),二是十分燥热,一不小心会有“痘痘”的小烦恼。
打茶
独龙河上游的人有“打茶”的习惯,可能是受到邻近藏族习俗的影响。独龙族不种茶,多购买砖茶,煮沸后就饭食而饮。打茶常用来招待客人。打茶的工具,是一个长约70公分,口径约10公分的竹筒,内置一个上下活动长约90公分的带竹柄木塞。筒中放进少许盐和熟的动植物油脂,如猪油、肥肉丁、鸡油、核桃油或酥油等,以及加放上一些有香味的苏麻籽,也有加入调好的鸡蛋,再将煮好的茶水倒入,然后手握竹柄木塞,上下反复打茶,再倒出饮用。其色浅褐,味咸香,能提神解乏,是一种滋补饮料。
杵酒
又名“嫩汁”,主要用玉米、高梁、大麦或小米为原料。制作方法是:先把粮食煮熟,冷却后拌入酒曲,装进洗净的大瓮中,封口发酵十天左右,待透出很浓的酒香味时,取出一些酒糟,兑进温水,再用木瓢挤压出汁液,过滤后,便是食用的杵酒了。这种酒只有17到18度左右,味淡且略回甜,富有营养。喝后既解渴又爽口,有提神解乏之作用,还能增进食欲,是当地傈僳族群众不可缺少的饮料。近年来,人们风趣地将杵酒称为“峡谷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