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指南
2012-04-13
虞山历史故事、传说故事介绍:
蒋中正石榻——蒋介石行宫
韶音洞有一石室,石室内有一石床,床前刻有“蒋中正石榻”石碑。说是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多次来桂林,驻跸虞山。为躲避日机轰炸,蒋介石和宋美龄将此洞作为防空避暑休息之密室。实际上这石室也是蒋介石非正式的行宫了,石室、石榻只是再现了当年的场景而已。蒋介石曾下榻于此处,让人倍感惊奇和意外。为什么蒋介石在桂林设立行营后,又在虞山东麓建立行辕呢?是不是看中了这虞山的帝王之气?答案不得而知。但是与感怀南巡桂林教化民众的舜帝不同,虞山的帝王之气也未能挽救蒋家王朝的命运。时至今日,应该说蒋介石驻跸虞山,反而提升了虞山、特别是韶音洞的名气。
湖石卷云——历史名人“张鸿”
虞山公园里倚晴园有块湖石——卷云,上有邑人张鸿题字:“刳神胎,出灵氛,一舒一卷,为天下云。
张鸿,原名澄,字隐南,别号燕谷老人。他是两朝帝师、状元宰相翁同和的侄婿,曾任驻日本长崎、神户及朝鲜仁川领事。甲午战争时,他与曾朴力促翁同和主战。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张鸿购得燕园,自号燕谷老人。此后他致力文化教育事业,创办孝友中学、刺绣女校,教育妇女自主。因为张鸿对光绪、宣统年间世事了解与曾朴相仿,他70岁时,在燕园开始创作《续孽海花》,历时两年,这部作品与曾朴写作的《孽海花》可称是姊妹篇。九曲桥是在建园时修筑的,走在桥面上,如履水上。水面上有几叶小舟,供游人划水嬉玩。曲桥中心建有一湖心亭,亭正好处在池水中央。亭上曾悬近人朱剑芒书“在水中央”匾额一方。朱剑芒是江苏吴江人,早年参加南社,以编辑《三民主义国文读本》驰名。
竹叶玛瑙石台——明代画家顾鼎臣家旧物
水榭顶为单檐卷棚顶,有一方竹叶玛瑙石台,桌面呈赭色,极似玛瑙,中有深色竹叶纹。
据称这系明代昆山顾鼎臣家旧物,顾为首辅时,有人自东北运来赠送给他的。听松泉泉下有喷水池,为九曲桥池水的上游。过松风亭,建有长方形石亭,为“王石谷”亭,王石谷名翠,为清初六大画家之一。因画《康熙南巡图》深得康熙帝赏识,赐书“山水清晖”,所以又称为“清晖老人”。亭内原嵌有《石谷骑牛还山图》石刻,现已将石刻取下保存。早先王石谷亲得太仓二王(王时敏、王鉴)指点,对黄公望的山水取法尤多,对沈周、文徵明、董其昌的山水也多有会意。 他的传世作品很多,如《千岩万壑图》、《溪山江树图》等,具有古朴、清丽的风格。
虞山庙——华厦始祖虞帝
相传四千多年前,华厦文明始祖之一的虞帝南巡曾到这里,秦人立碑纪念,延续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这座桂林最早的庙宇,古往今来祭祀虞帝者络绎不绝,被视为桂林的福地。虞山现存古代碑65件,其中以唐代韩云卿撰文,韩秀石手书、李阳冰篆刻的《舜庙碑》和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的《靖江府新作虞帝庙》最为珍贵。在虞山东麓崖上镌刻的一座距今1400多年的观音像更给公园增添了神采,为桂林景点增添了神韵。虞山古老的传说:当年舜帝南巡曾游历此山,而崩于苍梧,二妃沿湘江而上,遍寻不得,乃殉葬之。后人为了纪念舜帝,在这座山下修了舜帝庙,这座山便叫虞山或舜山。如今,虞山公园附近的跨江大桥也叫虞山桥,桥西立有汉白玉舜帝像。
千古忠贞爱情的见证——娥皇、女英
与大殿比起来,东西两边的配殿较为清净,这里供奉着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
有一句诗:“斑竹一枝千滴泪”,是说一个有关娥皇、女英古老的爱情故事。 娥皇、女英是中国古代传说中尧的两个女儿,也称“皇英”,姐妹同嫁帝舜为妻。婚后,夫妻恩爱,舜常外出巡视江河,治理山川,开拓疆土,二妃伴随左右,形影不离。后来舜帝巡视南方,久不见归,娥皇、女英一路追寻,万里寻夫。两个美丽纤弱的女子,心里装着对丈夫的牵挂,不怕路途遥远,不顾行程艰险,远离故土,一路风尘,一幅多么感人的场景啊!两个美丽多情的妃子寻到洞庭湖中的洞庭山上时听到了舜帝的死讯,抱竹痛哭,泪染青竹,最终也死于江湘之间。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湘妃竹上的斑斑点点,正如一滴滴的泪珠。人们宁愿相信,是娥皇、女英泪水的浇灌,是双妃爱情玉液的滋润,湘妃竹才如此的茂盛!唐人曾有诗写道:“虞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当时血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