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安简介
远安是嫘祖故里,古称“临沮”(因临沮水而得名),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设“临沮县”。东晋隆安末年(公元410年)改为“高安”,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更名为“远安”,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建县史,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远安地处湖北省西北部,座落于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过渡的低山丘陵地带,地跨东径111。14' —111。52'、北纬30。53'—31。22'之间,东邻荆门,西连宜昌,自古有“西蜀门户、荆襄要冲”之称,近临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远安是湖北省38个山区县之一,也是三峡移民重点安置区之一。全县国土面积1752平方公里,辖6镇3乡,涵195个村,1413个村民小组,人口21.3万。全境东西横距61.3公里,南北纵距54公里;最高海拨1325米,最低海拨76米,平均海拨为500米左右。远安县资源丰富,特产众多,山清水秀,环境优美。1999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86418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42619万元,其中工业111390万元,财政收入9019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2349元。 远安矿产储量大,品种多,质量高,易开采。全县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5大类,50多种,以磷矿石、煤炭、紫砂陶土、硅石、石灰石为主,镁矿、硫铁矿、石膏矿、大理石矿等都极具开采价值。目前全县主要开采磷矿和煤矿资源,每年产磷矿70万吨左右,产煤60万吨左右。森林资源丰富 远安素有“林海”之称,主产红薄皮马尾松,被国家列为林业发展基地。水能资源丰富 县域内有沮河、漳河、西河三条河流及43条支流,水能蕴藏量近8万千瓦小时,近期可供开发的有3.2万千瓦小时。已建成电站25座,装机46台,容量为15827千瓦,年发电7572万千瓦小时。 远安县历史悠久,风景优美,千年古迹、革命遗址与秀丽山川融为一体,尤以现与武当齐名的鸣凤山、龙潭河风景区太清洞、大堰原始森林生态旅游区胜景为著。特产资源丰富 全县有“垭丝”、鸣凤米、鹿苑茶、食用菌四大名优特产。桑蚕丝早在1496年就成为皇室贡品,在1890年就用“垭丝”商标出口东南亚及港澳地区,1989年被省人民政府定为蚕丝出口基地,以“梅花牌”商标行销印度、独联体诸国。“鸣凤米”是清朝宫延的主要御膳食品,康熙皇帝赐名“莲花米”,1985年被评为全省中籼优质大米,现年产5万吨左右。“鹿苑茶”系列茶珍品,始于1255年,据清同治年间《远安县志》记载,鹿苑茶在清乾隆时就被选为“贡茶”,1982年以来多次评为全国名茶。食用菌以香菇为代表,80年代初被国家定为“星火技术”实施项目后,全县香菇段木、袋料栽培已达2000万袋(筒)以上,年产干菇1000吨,主要经广东、福建等省出口,“凤仙牌”花菇荣获第二届中国科技之星博览会金奖。 远安交通便利,宜保、荷当、南远三条二 级公路贯穿全境。县城南接焦枝铁路和宜黄高速公路分别为36公里和60公里,西至三峡国际机场和宜昌长江港运码头100公里。远安县于1990 年成为全国首批农村电气化达标县,县内建有220KVA变电站1座,110KVA变电站2座,35KVA 变电站14座,电网质量优良,工业电价平均低于0.5元/度,投资1亿元的电网改造工程已正式启动。远安县是全国重点产煤县,年产烟煤30万吨,无烟煤70万吨,工业用煤价格低廉。 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40%。县镇鸣凤镇人口5.5万人,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新建工业园区4 平方公里、文化旅游区5平方公里。城镇布局合理, 基础 设施配套,城市功能完备。县城供水能力达到5万吨/日,开通了数字移动电话和DDN网,开通了至5个乡镇的城市公汽,建成了大环城交通网络。 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首位,发展市场农业、特色农业。按照“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形成了以垭丝集团为龙头的茧丝绸产业,以远林集团为龙头的森工林化产业,以森源集团为龙头的食用菌产业,全县产业化基地发展到44万亩,产业链条不断延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已初步形成。工业 按照“立足资源,发挥优势,面向市场,拓展产业,科技驱动,系列开发”的工业经济发展战略,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积极稳妥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了矿山化工、森工林化、茧丝绸、汽车配件、建筑材料、食用菌及食品加工系列六大支柱产业。通过改革与联合,县属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企业克服市场和资金等严重困难,努力实现生产与效益的同步增长。第三产业 解放思想,放宽政策,鼓励和支持多层次、多成份发展第三产业。从1993-1999年,第三产业增值平均每年增长14.6%,国合商贸企业基本完成改革,市场建设步伐加快,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加快培育旅游产业,旅游业逐步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