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简介
文水县地处省境中部,太原盆地西缘,吕梁山东麓,介于北纬37度15秒-37度35秒和东经111度29秒一112度19秒之间。东隔汾河与祁县相望,南接汾阳,北街交城,西界离石,距太原76公里。面积1067.8平方公里。
春秋时为晋国祁氏之田。晋灭祁,为平陵大夫邑。战国属赵,为大陵邑。秦置大陵县。西双王莽新朝改名大宁县,东汉复为大陵县。是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徙寿阳民三千户居大陵城南十里”,将大陵县改为受阳县(又称西寿阳)。隋开皇十年(590),以境内有文峪河水,始更名为文水县,唐武则天称帝时,于天授元年(690年),将其故里文水县改为武兴县,神龙元年(705年)复为文水县。1958年汾(阳)、文(水)、交(城)合并为汾阳县。1959年分置后,仍为文水县。从秦汉至清末,除在唐武德三年(620)、七年(624)两次有六年时间属汾州外,均隶属于并州、太原郡、太原国、太原府。民初属冀宁道,取消道制后,归山西省政府直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先后属山西省第八专署、晋西北行政公署八分区、吕梁行署第八专署、晋中行署。1949年以来,先后属汾阳专署、榆次专署、设阳县、晋中行署、吕梁行署。
矿产比较贫乏,仅在边山有分布不均匀的煤田,储量约1800万吨。边山一线的石灰岩储量丰富,适宜发展水泥、石灰生产。西部山区还发现有铁、云母、铝,石膏等,但储量少,品位低。
文水有山有川,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土地改革后依靠集体力量,发展生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26147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8966万元,农业产值71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8元。
农业以粮食、棉花为主,兼营多种经济作物。粮食生产有小麦、高粱、玉米、谷子、豆类。山区盛产马铃薯。过去,正常年景粮食亩产只有60-70公斤,棉花亩产14-15公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修大兴水库1座(文峪河水库)、小型水库2座,库容量9484万立方。建设干、支、斗、,农4级渠道1053条,总长1069公里,机电井1253眼,高灌站147处,增强了抗旱排涝能力,根治了历史上多发的水患及盐碱地。到目前为至,全县耕地60,79万亩,水浇地占到92%。」全县有力中小型拖拉机3751台,农机具1747部,总动力12万千瓦。1971年粮食亩产达“纲要”,1985年达到314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棉花生产,1950年亩产16公斤, 1983年达到45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1987年,全县粮食总产121864吨,为1950年的2. 62倍,棉花总产2201吨,比1950年增长29.2%。
解放前文水没有现代工业。1956年建成第一座联合加工厂,用机器磨面、榨油、发电。1987年,有全民所有制企业9个,大集体(二轻)工业13个,商办工业3个,职工人数5000多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企业遍及各地,目前已发展到7851个,从业人员41019人。1987年,县乡两级工业总产值7224万元,其中,国营工业产值1215万元,占县乡工业总产值的16.8%,二轻工业占31.G%,乡镇工业占50.1%;商办等其它工业占1.2%。产品增加到60多种,有14种产品获得部、省、地优质产品称号。专用设备厂生产的冲床、工程机械厂生产的定型组合钢模板、西城精油厂生产的蓖麻油,行销香港和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