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简介
铜陵位于安徽省中南部,地处长江下游南岸。总面积111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27平方公里;总人口66.7万人,其中市区人口33.11万人。现辖三区一县,代管一个国营农场。 铜陵以产铜著称于世,是中华民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铜开采、冶炼的历史始于三千年前的商周时代,故有“中国古铜都”之誉。自1956年10月依矿建市以来,铜陵立足资源优势,不断开拓发展,昔日的新中国第一个铜工业基地,经过四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皖江南岸的一座新兴的工贸港口城市。 铜陵是全国矿产资源种类最多的地区之一。现已探明的矿产有铜、硫、铁、金、银、煤、石灰石及与之伴生的钴、铋、镍、钒、镉、镓、锗等稀有金属30种,其中铜储量占全省70%以上,硫铁矿储量位列华东第一,石灰石、黄金和白银储量均居全省之首。凤丹、明党参、苎麻、生姜等名贵中药材及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应用前景较好。此外,铜陵还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旅游资源,较为著名的有:金牛洞古采矿遗址,五松山、大明寺、白鳍豚养护场等。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铜陵人民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团结拼搏,勇于创新,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78年来的20年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4倍,年均增长12.4%;人均GDP水平增长6.9倍,平均增长10.9%;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0.5倍,平均增长13%;财政收入增长9.8倍,年均增长12.6%;人均财政收入增长7.1倍,年均增长11.1%;全社会商品零销总额增长22.8倍,平均增长17.2%。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入155.5亿元,相当于改革前29年投资总和约20倍,城市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铜陵地处富饶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土质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春夏多雨,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1370毫米,年平均气温16.2℃,全年日照为2000~2050小时,发展农业自然生态条件较好。现有耕地2.45万公顷,其中水田1.7万公顷,旱地7200公顷;可养殖水面6700公顷。农业生产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等,经济作物有苎麻、油桐、茶叶、花生、大豆、芝麻等。土特产品有生姜、大蒜、丹皮、明党参等,其中尤以生姜和丹皮为著名。铜陵凤凰山特殊的金沙土质培植出的丹皮药用价值远优于国内同类产品,开发前景十分广阔,现已成为国内重要的丹皮重要基地,年产丹皮10万余公斤,产品远销东南亚和香港地区,是铜陵外贸出口的重要产品。1998年,铜陵市粮、棉、油产量分别为14226吨、4305吨和10580吨,农业增加值4.83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铜陵积极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延伸加工,彻底改革了过去单一生产粗铜的工业格局,逐渐形成以有色金属、硫磷化工、建材、电子、纺织等为骨干,拥有多行业、多门类、多产品群体的综合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在全国有一定地位的有色金属基地、硫磷化工基地、电子基础材料基地和长江流域建材基地,涌现出有色集团、铜化集团、铜陵海螺水泥集团、铜峰集团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199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实现29.89亿元,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及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出积极的发展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