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村简介
孟村回族自治县是河北省6个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之一,于1955年建立,1958年并入盐山 县,1962年恢复建制。地处华北平原东部,北靠京津,南接山东,东临渤海,西依石家庄, 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县,也是国家确定的民族贸易县。总面积3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31.2万亩。辖4镇、2乡、126个行政村,其中民族村45个,占35.7%。全县总人口17万 ,其中回族人口4.3万,占25%。 孟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8世纪,这里就已经有人繁衍生息。汉平帝元始元年( 公元1年)在此地设宛乡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回民孟氏应诏迁来定居,以姓氏命 名孟村,这一带逐渐成为回民较为集中的聚居区。 解放前,孟村地区的广大劳动人民,历尽沧桑,饱经风霜,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和 旱、涝、碱三大自然灾害之苦,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这一带曾流传着:“苦海 沿边穷孟村,千顷碱洼紧相连;毛驴破车难耕种,亩产粮食二斗三;丰年歉年都难过,糠菜 饼子蘸硝盐”的民谣。1945年,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条件投降,孟村地区获得了解放, 这里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自己的人民民主政权,掌握了自己的命运。1946 年,完成了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使长期被束缚的农业生产力获得了解放,经 济和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1950年,孟村地区粮食总产量 达到4340万斤,农业总产值达到6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元;办起小学五十多所, 招收学生三千七百多名;随着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贯彻执行,大批回族干部陆续走上领 导岗位,充分行使自治权利;回族群众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照顾。 孟村回族自治县成立以后,孟村地区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回、汉两族人民在 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团结一心,友爱互助,踏上了建设繁荣幸福社会主义新孟村的征途,尽 管受到了50年代后期“左”的干扰和“文化大革命”的风雨摧残,但各方面建设仍取得了可 喜的成绩。1977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495万元,比1955年增长 4.5倍,其中农 业总产值2537万元,比1955年增长??2.9??倍; 工业总产值958万元,比1955年增长4 78倍 。全县有小学129所,在校生两万多人,占全县学龄儿童的96%,基本上普及了小学教育;有 中学14所,在校生七千一百多人;中小学教师达到1330人,比1955年增加1044人。拥有县乡 医疗 机构15处,村保健站123处,分别比1955年增加11处和109处,改变了医疗卫生的落后状况, 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民族干部队伍不断壮大和提高,1977年全县回族干部有255人,占干 部总数的 32.2%,比1955年增长了1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孟村回、汉两族人民在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指引下,矢 志 改革,奋发图强,和衷共济,艰苦创业,致力于发展民族经济,自治县的面貌日新月异,各 项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综合经济实力增强。 1998年,国民生产总值 5.8亿元, 比1978年增长20.5倍,年平均增长1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9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 值3.6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6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1.26倍、29.2倍和42.8倍;完成 地方固定资产投资1.71亿元,比1978年增长16.1倍,年平均增长15.2%; 完成财政 收入3862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88万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 7.9倍和8倍,年平均 增长分别为11.5%和12%;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57971万元,比1978年增长360.6倍,年平均 增长34.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70元,比1978年增长23.3倍,年平均增长17.3%。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来,自治县在稳定家庭承包 责任制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增长三大目标,牢牢抓住改善农 业生产条件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两条主线,积极调整大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开展农田水利 基本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开挖和疏浚了孟东干沟、 孟西干沟、百里干沟、肖留干沟、孟李干沟、大浪淀排碱河、新宣惠河及其他配套沟渠44条 ,全长266公里,建成节制水闸6座、扬水站23处,地上总蓄水量达到3400万立方米;全县拥 有深浅机井近五千眼,地下输水管道15万米,地下水年开采量为1850万立方米;发展喷灌农 田2万亩,水浇地面积达到近20万亩。我县成为国家级抗旱服务组织示范县,并荣获1998年 度全省农田水利建设“海河杯”竞赛二等奖。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保障了粮食的连年增产 ,199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 8.42万吨,比1978年增长1.6倍。 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快。按照“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培育新兴产业”的指导思想,着力培育新的 产业链条,构筑新的产业格局,使良种肉牛和桑蚕两大特色产业初步成型。组建了宏达清真 肉类有限公司,实施了技改扩建项目,引进日本、法国设备,宏达公司已成为可进行胴体牛 32个部位分割、年屠宰肉牛5000头的龙头企业,产品销往全国十几个大城市,达到了“建一 个龙头,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的目的。1998年全县牛存栏4 万头,出栏 4.5万头, 人均养殖量在河北省名列榜首。成立了桑蚕服务中心 ,购置了先进的烘干设备,全县发展高标准桑园5000亩,我县种桑养蚕被列为河北省重点发 展的产业化项目,并成为全省惟一的“桑蚕丰产示范基地县”。果品生产闻名遐迩,全县现 有果园面积 4??3万亩,遍及各个乡村,年产量达到3??5万吨。这里生产的鸭梨、苹果 、蜜桃等水果畅销京、津、粤等十几个省市,并远销到欧美、东南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创汇农业发展势头强劲,与日本合作开发的二号大根、从台湾引种的胡萝卜均已形成一定 规模,产品全部外销,为发展外向型农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县属企业实力雄厚。 建县初期,这里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只能生产铁 锨、木犁、棉布等简单的农业用具和生活用品,从业人员不足300人,年产值不到2万元。 现已形成了以冶金铸造、炊事机械、金属焊网、地毯挂毯、建筑建材、针织 服装、清真食品等为支柱产业的县属工业体系,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市场需求量大、开发效益 高、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品。到1998年,全县已有县属工业企业29家,职工五千多人,固 定资产原值两亿多元,产品达一百余种、上千个规格,其中部优、省优产品11种,出口创汇 产品四十余种,有15种产品获省以上优秀新产品奖,10种产品填补国内空白。“铁狮”牌馒 头机被评为“河北省名牌产品”;M牌玛钢扣件是自行开发的部优产品,年销售量达2500万 套;合金铸件中的镍铬合金导卫板和无水冷金属滑轨为高、精、尖产品,均获省级以上科技 进步奖,高速线材导卫装置为替代进口产品,这三种产品均被鞍钢、唐钢等大型钢铁企业采 用;球墨铸铁铸件中的内燃机车出气壳为铁道部免检产品;多功能自锁式脚手架已被河北省 列为重点开发的新产品。随着经济 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近年来,通过大力推进企业改革,将所有企 业全部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建立起了产权清晰、责任明确、灵活自主的经营机制,为县 属工业企业的更快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乡镇企业日益壮大。 近年来,自治县坚持发展与提高并重,速度与效益 并举,抓管理,扩规模,增投入,调结构,上质量,拓市场,不断发展和壮大乡镇企业,营 造出了以弯头管件为重点,建筑扣件、汽车运输等新兴产业多元发展的新格局。1998年,全 县乡镇企业完成产值 17.2亿元,上交税金2586万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 86.5 倍和19倍。弯头管件特 色产业优势明显,孟村是全国最大的弯头管件生产经销基地 ,享有“中国弯头管件之乡”的美誉。全县有弯头管件企业5500家,固定资产达 9.2 亿元, 弯头管件年产销量达到五十多万吨,在全国“三分天下有其一”,弯头管件 年产值达到21亿元,是河北省确定重点发展的县域特色产业。全县有两大集团、四大龙头和 二十多家骨干企业,在全国颇有名气,对全县弯头管件业形成强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其中 渤海管件制造有限公司系华北管件第一厂;海浩高压法兰集团是全国知名的大型高压法兰生 产企业;圣天管件集团为河北省最大的推制弯头出口企业;康达有限责任公司成为生产弯头 、法兰、推管、三通等系列产品的综合型规模企业。这四家企业均已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 体系认证,圣天、新星等5家企业被列为国家化工系统的定点协作企业。国家劳动部在孟村 设立了华北地区惟一的压力管件检测技术服务站,提高了产品合格率,“春明”、“广宏” 、“圣天”、“天栋”等产品已成为知名品牌。我县弯头管件产品销售市场覆盖全国各省、 市、自治区,大量用于三峡、扬子乙烯、燕山石化等国家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并出口 到欧美、中东和东南亚等36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达到2500吨,交货值达1亿元。在弯头 管件特色产业的带动下,孟村的运输、建筑扣件等行业也迅速崛起。货运闻名全国,现有运 输公司53个,运输车辆达到一千六百多部,年货运量三千多万吨;建筑扣件企业已发展到16 0家,年产量2800万套,年产值达 1.5亿元,产品大量用于浦东开发和黄河小浪底工 程等。 商贸流通繁荣活跃。 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县的商贸流通业有了飞速发展 ,商业流通体制不断健全,城乡逐步形成了多渠道、少环节、多种经营方式的流通网络,出 现了市场繁荣、购销两旺的新局面。到1998年,县内批零贸易业网点已发展到155处,比197 8年增加131处;商品购进总值完成 2.2亿元,比1978年增长21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达到2.6亿元,比1978年增长10.46倍。 1978年,全县个体商业户仅有16家,从业 人员不足30人,到1998年,个体商业户已增加到3715家,从业人员达到5994人,分别比1978 年增长 232.2倍和199.8倍。 我县坚持“开拓市场,方便交易,搞活流通, 繁荣经济”的指导思想,大力培育市场,强化市场体系建设。到1998年底,全县共有各类贸 易和专业市场37个,年商品成交额近25亿元。“东方市场”是境内最大的商品交易场所,占 地27亩,总面积2万平方米,连续五年被河北省命名为“省级文明市场”;投资1000万元、 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的“穆斯林大厦”与“东方市场”隔街相望,是县级较大的综合商场; 高寨渤海黄牛交易市场闻名华北和东北,日上市量3000多头,是华北地区最大的黄牛交易市 场之一;后涨沙小米交易市场辐射山东、江苏、上海、辽宁等十几个省市,年销售量4万吨 ,成交额8000多万元;投资 1.6亿元兴建的辛大管件市场, 东西长10公里, 南北长20公里,成为沧州市惟一年成交额超过15亿元的专业市场,该市场还被列为河北省“ 九五”期间重点开发的七大市场之一,将建成全国最大、设施一流的超大型管件专业市场。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了商贸流通体制。目前,全县38家流通企业已全部完 成改制工作,并按新的机制,沿新的轨道健康有序地运作,为商贸流通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 活力。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建县前,这里的基础设施十分落后。改革开放以来 ,本着“改善硬件,优化环境,增强引力,加快发展”的原则,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扎 扎实实地加强了以道路、电力、通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使投资环境明显改善。交通建 设长足发展。县内现有干线公路4条,县、乡级公路8条,总长144公里。投资2100万元、全 长42公里的辛大公路与穿境而过的205国道和沧盐、海泊两条省级公路交会贯通。全县形成 了以县城为中心,向外连接干线公路,对内沟通各乡镇,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公路密度居沧州市首位,全县通柏油路的村达到115个,占总数的93%,并于1985年率先在沧 州 市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电力建设步伐加快。县内有110KV变电站1座,35KV变电站5座,电 力 设施总容量80850KVA,形成了贯通全县、布局合理的供电网络,实现了一乡一站和农村电气 化县的目标。电讯建设成效显著。引进了韩国先进通讯设备,全县装机容量达到 1.3 万门,实现了数据、语言、图像“三网合一”和集中监控,传真和无线寻呼、移动通讯均已 开通,1998年市话和农话普及率分别达到40%和5%,通讯事业在河北省处于先进水平。县城 建设焕然一新。县城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逐步完善,建成了民族街、建设大街、团结路、开 源路、东环路、西环路等14条路街,完成了渤海商贸大厦、汽车站、宾馆等重点工程和建设 大街中心广场建设,县城主要街道两侧建起了楼房近百栋,城区面积已达到5平方公里。一 个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商贸发达的新型县城正展现在人们面前。 对外开放方兴未艾。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年被国务院 列为对外开 放县以后,我们打开县门,四面出击,外引内联,扩大开放,取得了喜人成果。外向型经济 发展迅速。目前,县内有外商独资企业1家,中外合资合作企业4家,出口创汇企业11家。19 98年全县出口交货值4732万元,比1978年增长 45.7倍。对外交流不断扩大。近年 来,美、日、德、意、俄、韩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人先后到自治县进行考察访问;孟村与 突尼斯、沙特、科威特等10个国家的驻华使馆建立了密切的友好关系;并在阿联酋迪拜港设 立了办事处,同埃及卡伽列公司建立了商务代理关系,弯头管件等产品已进入中东和东 南亚市场。内引成果斐然。吸引了天津大站、辽宁五矿、沧运集团、天津无缝钢管厂等大中 型企业前来孟村投资办厂;先后与天津红桥区、四川新津、新疆焉耆等5个县(区)缔结了友 好关系。近五年来,全县共上马内联项目五十余个,引进县外资金1.6亿元。 传 统武术走向世界。发祥于孟村、在中华武林独树一帜的“八极拳”已冲出国门,享誉海外。 八极拳七世掌门人吴连枝先后13次应邀到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讲学传艺。近年来,加拿 大、新加坡、瑞士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武术团体频频前来学艺。八极拳这一传统文化已成 为以武会友、推进开放的桥梁和纽带,促进了自治县与国际间的友好往来。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民族教育蒸蒸日上。目前全县有中小学校146所,教 职工达到2485人,在校生达到 4.2万人;中小学“三率” 均达到或超过国家 标准,“两基”工作通过了国家级达标验收;小学专任教师合格率达到 98.5%, 在全省名列前茅;高考升学率在沧州市处于领先地位。职业教育初具规模。投资700万元 建起了职教中心,现设5个专业,在校生七百多名。自治县多次被省、市命名为“民族教育 先进县”,昔日民族教育落后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变。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县内有影剧院2 家,电视台、文化馆、图书馆等应有尽有;龙灯、落子舞等五十余种民间艺术形式广为流传 ;有线电视覆盖城乡,全县有3500户居民已纳入有线电视网。卫生事业大步迈进。全县拥有 医疗机构17个,病房床位195张,医务专业技术人员393人;县医院已跻身全国二级甲等医院 行列,全县初级卫生保健工作顺利通过省级达标验收。体育事业空前活跃。群众性体育活动 广泛开展,传统武术得以发扬光大。近年来,我县武术运动员在国家和省级比赛中先后荣获 金牌20枚、银牌30枚。在竞走项目上,先后培养出国际健将级运动员1名、国家健将级运动 员3名、一级运动员28名。赵河中学被河北省命名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自治县被国家 授予“民族体育先进县”称号。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全面系统地开展了精神文明创建活 动,促进了全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展示出了孟村人文明进步、积极向上、团 结进取的精神风貌。 历史的车轮即将驶入21世纪,在跨世纪的征程上,自治县人民信心百倍,豪情满怀,决 心以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抢抓机遇,积蓄发展, 着力构筑弯头管件、良种肉牛、种桑养蚕“三业鼎立”的特色产业新格局,重点抓好干部队 伍、精神文明、民主法制“三大建设”,大力实施想民、富民、安民、乐民“四民”工程, 加快“人口小县,经济强县”的建设步伐,高扬“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强力突破,加速发 展”的主旋律,负重攀登,披荆斩棘,团结拼搏,开拓前进,把崭新的孟村带入21世纪。我 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12.86亿元,年平均增长21.7%,其 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9亿元、6.2亿元和4??24亿元,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 18%、18.3%和29.8%;地方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87亿元,年平均增长21??7%;财政收入达 到850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338万元,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0??9%和23%;粮食总产量 达到10??2万吨,年平均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力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人均财政收入、人均乡镇企业上交税金等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全省前50名, 人民生活达到富裕型小康标准,实现“人口小县,经济强县”的宏伟目标,让孟村的未来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