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简介
自然地理 九寨沟县位于州境北部之川甘两省交界处。东北与甘肃省文县、舟曲、迭部3县相连,西南与平武、松潘、若尔盖接壤。地处北纬32°53′~33°32′、东经103°27′~104°26′之间。县城海拔1405米,平均海拔在3000~4000米之间,最高峰尕尔纳海拔4764米,最低处是川甘两省交界处的柴门关,海拔1160米。东西长93公里,南北宽 89.93 公里,面积529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万亩。 境内地质地貌复杂,处于岷山山脉北段,腹背斜上,西、北、南三面均有明显的断裂带,形成于三迭纪末,属第四迭纪以来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地区和西部地槽区,地貌以高山为主,兼有部份山原和零散平坝。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及高山冷而温润,东南部河谷暖而干燥。高山主要分布在西、南、北部地区。地貌属深切高山,谷深坡陡,山峦叠嶂,森林茂密,河川溪涧密布,流量充沛,为嘉陵江西源白龙江的发源地。白水江是县境内最大河流,它和上源的黑河及白河、汤珠河构成九寨沟水系。 九寨沟气候宜人,属川西高原气候中的暖温带,接近四川盆地的热带温润的气候区中的盆地西部边缘区,温和偏冷,夏短冬长,垂直差异大,无霜期225天,平均气温为12 .7°C,最高年平均气温13.1℃,最低年平均气温11·9℃。日照平均为1637.5小时,按地区可分为西北寒冷,东南温暖,高山寒冷,河坝温暖;夏秋之交,常出现冰雹、山洪、泥石流。夏季降雨集中,年降雨量平均 552.9毫米。土壤分为 9个土类, 12个亚类, 11个土属,26个土种。 九寨沟历史悠久,距今已有3500余年建置。古称邓至羌、白马羌、吐谷浑、守州、邓州、吐蕃、扶州。明代属松潘卫。清代雍正七年筑城手扶州城南的九寨沟坝为松潘厅九寨沟营。民国时期为松潘县的分县。1949年12月,九寨沟和平解放,为松潘县第2区。1953年置县。1960年与松潘并县,九寨沟为中心区。1963年复置九寨沟县。县治永乐镇,距州府马尔康519公里,省府成都479公里。全县辖4区、2镇、18乡、123村、219个村民小组。 清雍正七年(1729年)于盖州城之南,古扶州之九寨沟坝筑城置九寨沟营,1953年建县时沿用为县名。 1990年底,全县总人口5136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780人,农村人口42586入,人口出生率20.4‰,自然增长率 14.1‰。约70%为汉族、30%为藏、回、羌、满、蒙、壮等族。 九寨沟资源丰富,被誉为高原明珠。一是森林繁茂,活立木蓄积量3900万立方米,疏林、宜林荒山500多万亩,有树种56科、127个属、288种。珍贵树种有红豆杉、白皮云杉、领春木、连香树。古生植物有多种箭竹、冰川茶蔗子。经济林木有柿、花椒、核桃、漆树。柿子果大、色鲜、味美;苹果有金冠、元帅、红冠、红星,果实品质好,香味浓;核桃壳薄、果仁饱满,含油量高。天然草场196万亩,发展草食动物有很大前景。二是中药材资源量大,有65科、134属、309种。大宗药材有党参、当归、黄芪、细辛、羌活、朱苓等,历史上誉满国内外,在市场上有竞争力。刀口坝党参是优质传统产品,运销港澳、东南亚。党参年产量可达40万斤,当归最高年产量32万公斤,黄芪年产量可达15万公厅,其它药材年产一般都在1万公斤以上。三是珍稀动物有17种,属国家第一级保护动物的有大熊猫、金丝猴等。四是水利资源丰富,河流纵横交错,主河流有白水江,其次是黑河、白河、汤珠河及溪沟数十条,全长514公里。水能理论储量55.3万千瓦,可开发量31万千瓦。五是矿产资源,有岩金、铁、大理石、石灰石等。六是旅游资源,引人注目的九寨沟旅游胜地蜚声中外,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面积720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区600平方公里。风景概为翠海、瀑布、彩林、滩流11处,泉水47处,雪峰12座,穿林跨谷,珠连玉接。嫩思桑措是融九寨沟、黄龙特色为一体的又一风景区,被誉为人间仙境、童话世界。县境内尚存石蜡、寺庙、入境数十泉,密林环绕的甲勿海池高耸云端。1963年被列为省级保护的白河金丝猴自然保护区,常有金丝猴、白熊出没,1983年对外开放,已接待了国内大批旅游和来自33个国家和地区的旅客。前往考察、视察、讲学、旅游的中外来容与日俱增,促进了九寨沟经济的发展。 这片资源丰富,风景秀丽而古朴的土地,解放前在封建社会统治下,长期未能得到开发利用。解放后,被开发利用,造福人类。199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1881.8万公斤,比解放前的525万公斤增加两倍多,人均有粮454公斤。畜牧业也得到很大发展,1990年底,各类牲畜存栏达93400头,农业人均2头多。1990年农业总产值 4015万元,人均纯收入468元,比1949年增长19倍,比1989年增长16%,年递增5.1%。 工业是九寨沟的新兴产业。 1949年全县仅有 8户手工作坊。解放后,逐步建立了食品加工、水电等工业项目。1966年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实行采育结合。 1949年全县仅有小学5所,在校学生90人。1985年全县有中学5所,在校学生1860人,小学126所,在校学生6360人,幼儿园12所,在园幼儿340人。普及小学教育,小学设有民族寄宿制班和藏文班,中学有民族重点班。广播、电视、电影普及全县,80%的乡建有电视差转台(站),乡乡有广播站和电影放影队。县、区、乡设有医院、卫生所,各类医疗机构45个,医务人员337人,有病床232张。妇女常见病、多发病和黑热病得到控制。计划生育在城乡普遍实行。群众文化深入开展,地方文化独具特色。九寨沟民歌节奏明快、优雅绵长,动听悦耳,丰富多彩,已收集的有300首。家家会弹琵琶,享有民歌和琵琶之乡的美誉。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各族人民身体素质不断增强。科研事业蓬勃开展,扁桃架接、地震监测、泥石流治理、玉米、小麦实行良种化,经济林木和家禽家畜杂改良取得成果,获省二等奖5项、州二等奖10项。 塔藏盘信寨寨首折乃他和羊峒五十八寨头人欧利哇,于1863年折乃他起义牺牲后,欧利哇率义军继续抗击清军。欧利哇后因与清军谈判上当遇害。这次斗争有力地支援了太平天国及李永和、蓝朝鼎起义军的反清斗争。宣统年间,拨拉寨守刚廊壤肖领导的反抗苛捐剥削藏民的斗争支援了辛亥革命。民国17年,城关学生罢课,上街游行,冲衙门,揪打敲诈勒索民众的县佐周在本,救出被非法逮捕的张树芳老师。抗日时期:抵制日货,反对汉奸和禁种大烟,展开了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