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资讯

欣欣首页 全部分类 搜索 我的欣欣
欣欣旅游旅游新闻景区资讯 > 正文

申遗成功让土司文化火了一把

2015-08-14   中国青年报

有着700多年历史的海龙屯最近一下子变得异常火爆,这座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的古堡遗址,尽管还没有正式对游客开放,但纷至沓来的民族史学者和考古专家让这里迸发出了新的活力。


在今年7月4日第3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贵州遵义海龙屯遗址、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打包组成的“中国土司文化遗产”申遗项目获得了21个评审国超过三分之二的赞成票,申遗成功,成为我国继京杭大运河之后第48个世界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据了解,本次打包申遗项目的3个土司遗址都是土司制度鼎盛时期的遗存。


第五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近日在遵义市举行。“随着申遗,这些年土司文化的研究渐渐热了,过去的‘隐学’变成‘显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世愉说。


海龙屯的变迁


“土司制度说白了,就是封建社会中央朝廷治理南方边疆的一种手段。”李世愉说,这是南方少数民族一笔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以遵义海龙屯为例,南宋末年,蒙古在消灭金、西夏等政权后直逼南宋,与南宋统治者形成正面对抗之势,宋朝统治者为保证南方地区不被蒙古铁骑攻破,提出了“保蜀三策”,海龙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施工建设的。


然而南宋统治者没有想到,海龙屯建成后,蒙古铁骑尚未染指,南宋江山便已易主。海龙屯在那之后300多年间不断加固建设,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中世纪东方军事堡垒。


贵州大学教授徐泽平的解释更加通俗:土司在他们的领地里掌管着各种事务,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土司必须效忠于当时的中央朝廷,以保持地方稳定,“如果心有不忠,那就可能面临战争,看海龙屯的变迁就像看一场历史大片”。


世代生活在海龙屯的杨氏土司家族就在一场惨烈的战争中灭亡。


明朝万历年间,随着社会发展和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土司制度日渐衰落,杨氏土司和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激化。明朝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农历二月十二,24万明军会师重庆进攻播州(今贵州遵义),万历三大役之一的“平播之役”爆发。


平播战争中,24万明军分兵八路,对杨氏土司的领地发动进攻。明军使用了当时一系列的先进火器发动猛攻,海龙屯里的守军凭借险峻的山势,从山上滚下木材和石头抵抗,明军久攻不下,损失惨重。
“这场战争打得惊心动魄,用现在年轻人的眼光看,一点也不亚于好莱坞大片里的场面。”一位学者说。


战争爆发一个月后,明军绕道从后方攻破海龙屯,杨氏土司的军队溃败,自知大势已去的29代土司杨应龙在新王宫自杀。


至此,平播之役结束。这场战争明军耗时114天,以死伤数万兵力为代价将海龙屯攻占,随后,海龙屯建筑被明军焚毁。


海龙屯的焚毁,标志着统治播州近700年的杨氏土司政权的覆灭。


“在海龙屯的杨氏土司灭亡后,西南各地还有各种大大小小的土司,上世纪50年代左右土司制度才彻底消亡。”李世愉说,海龙屯算是一个土司治理的典型。

推荐阅读 更多>
回顶部

欣欣旅游网手机版-m.cn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