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将测算“景区最大承载量”
2015-01-13 三晋都市报
每到旅游高峰期,微博上、微信朋友圈里,最火的不再是美景,而是拥挤不堪的人群。上海外滩拥挤踩踏事件的发生,又一次让景区承载量成为旅游界的焦点。1月12日,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发布《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要求各大景区核算出游客最大承载量,并制定相关游客流量控制预案。据了解,该标准将从今年4月1日起实行,目前,我省多数景区已经收到相关通知,并着手进行“景区最大承载量”的测算。
国家发布标准控制景区拥堵
“拥堵”,是近几年黄金周、小长假里景区面临的最难“考题”:华山万人滞留、泰山爆满、庐山堵成停车场、鼓浪屿几乎被“踩沉”……山西与全国一样,多地景区客流井喷,不见名胜只见人海。很多游客呼吁,景区应适时控制最大人流量,让身在其中的游客免受拥堵之苦。
此次国家旅游局发布《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称,“最大承载量”,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在保障景区内每个景点旅游者人身安全和旅游资源环境安全的前提下,景区能够容纳的最大旅游者数量。该“导则”也首次明确了“最大承载量”的计算方法,并给各个景区划出了安全“红线”。一旦景区人数达到了“红线”,游客和景区方都能提前采取疏导或分流措施,降低安全隐患。
其实,“最大承载量”一词在旅游界已不陌生,在2013年执行的《旅游法》第四十五条规定:“景区接待旅游者不得超过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景区应当公布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制定和实施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并可以采取门票预约等方式,对景区接待旅游者的数量进行控制。旅游者数量可能达到最大承载量时,景区应当提前公告并同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景区和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采取疏导、分流等措施。”
七类景区测算标准各不同
景区的“最大承载量”如何算出?根据“导则”,“最大承载量”有统一的计算公式,但不同类型的景区在标准上存在差异。
根据《导则》要求,景区首先要测算出空间承载量和设施承载量,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景区最大承载量的基本值。在此基础上,还应将景区的生态承载量、游客的心理承载量,以及社会承载量等方面的指标或经验值作为参考。景区内旅游者数量达到最大承载量80%时,应向社会公告并同时向当地政府报告,并在当地政府指挥、指导、协助下,配合景区主管部门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启动应急预案。同时,景区自身要立即停止售票,并对外发布提示。
《导则》将景区分为7类,分别为:文物古迹类、文化遗址类、古建筑类、古街区类、古典园林类、山岳类景区和主题公园类,不同类型景区的最大承载量计算方法也有所不同。如云冈石窟属文物古迹类景区,洞窟等卡口要求每平米最多容纳1人,游步道的人均空间指标是2-5平方米/人;绵山属山岳类景区,核心景区要求每平米最多容纳1人,游步道的人均空间指标是每人0.5—1平方米。
“按照这样的测算方法,景区除了要考虑景区内的人流量、停车场的容量、与绿地等休闲区的匹配程度,还要考虑游客的舒适度等等。”乔家大院博物馆负责人表示,“最大承载量”实际上是一个求和公式,用一个景区内的每一个景点的有效可游览面积除以旅游者单位游览面积,即可得到单个景点的承载量,再把所有景点的数据加起来,就是整个景区的最大承载量。在他看来,该“导则”实际上也是在考量景区的配套设施、服务体系是否完善程度。
我省多家景区需重新测算
早在2012年黄金周,我省的乔家大院、皇城相府、洪洞大槐树等景区就尝试测算景区最大承载量,在黄金周旅游高峰时控制客流,以免发生意外。即便如此,很多景区仍然无法严格执行“超过最大承载量就停止售票”的制度,黄金周时,很多景区的最大客流量均达到平日的3—5倍,有的甚至超过平日的10倍之多。
2013年中国旅游日当天,省旅游局公布了我省数十家重点景区的最大承载量,并从多个环节入手,对景区接待高峰期进行有序疏导。“我们要求,不仅要核定景区景点总体容量,更重要的是核定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的最大承载力。各景区、景点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流量控制方案并严格执行,坚决防止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超过最大容量。必要时可实行分时段放行,实行单向通行。此外,各级政府、各景区还要制定信息预警,必要时进行应急处理。”省旅游局行业管理处负责人称,多家景区已经在黄金周、旅游日等处有高峰时进行了几次尝试,一旦达到“红线”,立即停止售票、关闭入口,但由于景区的信息宣传尚不完善,即便进行了分流,仍然造成一定程度的拥堵和游客的埋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此前对最大承载量没有统一的测算标准,我省一些景区的测算方法是根据自身情况并结合历史客流测算得出的,一些景区仍在不断扩建中,对外公布的是扩建后的最大承载量,还有一些景区将周边设施、道路及停车场的容量也考虑在内,加之景区门票依赖心理严重等原因,目前,我省很多景区公布的“最大承载量”数据存在偏差。据了解,我省景点目前已经接到旅游主管部门下发的通知,正着手根据新标准进行“最大承载量”的测算。
此外,景区将逐步推进旅游者流量监测常态化,采用门禁票务系统、景点实时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针对节假日及大型活动制订相应旅游者流量控制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