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简称:海大,英语: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英文缩写:OUC),位于中国山东省青岛市,始建于1924年,是中国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包括理学、工学、农学、医(药)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学校现辖崂山、鱼山和浮山三个校区。
私立青岛大学时期(1924-1928年)
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以后,将其开放为商埠,抚恤德日统治四分之一个世纪留下的满目疮痍,输入新知,佐育人才,立国安邦,成为全城人的共识。1924年初,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交通部长的直系将领高恩洪出任胶澳商埠督办。高氏在职,勤求治理,政绩可观,“尤于教育一端,锐意进行”。1924年5月29日,联络青岛的富商巨贾和热心教育的人士在其督办行署开会,倡办青岛大学。公推高恩洪、邵筠农、宋徽五、傅炳昭、张德纯、刘子山、王子雍、宋雨亭、于耀西、孙丙炎、孙广钦(字子敬)等11人组成校董会,复由校董会推举孙广钦为筹备主任,邵筠农、孙丙炎为副主任。又聘请了蔡元培、张伯苓、黄炎培为名誉理事。
学校校址选在德占青岛时期修建的俾斯麦兵营。当时,青岛驻军对青岛大学校园垂涎欲滴,执意分享驻兵,高恩洪不允。双方争执不休,官司一直打到洛阳直鲁豫三省巡阅使吴佩孚处。吴是蓬莱人,清末秀才出身,与高同乡又曾同僚,私谊甚厚,虽系一军阀,但是绝非一介赳赳武夫,“世界竞争端赖学术”的道理是懂得的,就一锤定音该兵营作为办学之用。
财政为百事血脉,对文化教育事业尤其如此。大学筹办之初经费拮据,筹办诸人千方百计筹措经费,1924年6月19日,青岛总商会曾向美国大使馆请求以美国退回的庚子赔款作为青岛大学的创办经费,未有结果。几经周折,最终由高恩洪捐洋1万元、刘子山捐款2万元作筹备费用,由胶澳商埠督办公署、胶济铁路局拨款和青岛绅商的捐款作为学校的常年经费。10月25日,私立青岛大学举行开学典礼,青岛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大学,私立青岛大学成立。
青岛是一个自由港,中外商人云集,工商业发达。学校董事会根据《大学令》确定私立青岛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规划分为文、理、法、商、工、医、农林七科,最终的目标是发展成一所综合性大学,但考虑到青岛工商发展的需要, 创办之初以实用学科设置为主。先设工、商两科。1924年8月11-13日,在北京、南京、济南及青岛四地同时招生。除本国学生外,还有南洋华侨子弟和朝鲜学生前来报考。学校重质不重量,首届招收工商预科学生80名。首期学生中有抗日时期任山东军区司令的罗荣桓元帅。
私立青岛大学延聘教师十分讲究,师资来源之一为国内名牌高校毕业的学生,北大、燕大、齐鲁大学等,特别是北大毕业生居多;一为高薪聘请海外归国的留学生。根据1925年的统计,私立青岛大学全校教职员中留学生有11人,约占教职员总数的42%强,尤其以留学美国的最多。如逻辑学教师凌道扬、外文教师凌达扬、闵星荧,都学有专精,入校前已有名气;多数教师年龄在30-40岁之间,年富力强,学识涵容中西,又有陶铸中国新学术的襟怀与理想,教学认真。学校机构精干,教学和行政管理的负责人都由教师兼任。正是这些良好的规制和浓厚的学术空气。学校发展蒸蒸日上,相继设立土木工程科、机械科、矿科,并预备增设农林科、法科和文科。
第二次直奉战争突起,直系败退,高恩洪去职,私立青岛大学的发展遭到挫折。后由山东省议长宋传典接任校长,维持残局。学校经费,原来全靠高恩洪拨款和士绅捐赠,高恩洪一倒,经费无着,教师辞职的不少,学生也走了很多,形势顿趋逆转。奉系军阀得势后,由张宗昌督鲁,温树德任胶澳商埠督办。温树德是一介武夫,对教育事业不但缺乏热情,且横加摧残。当时温树德对私立青岛大学的校舍,垂涎欲滴,本拟恢复兵营,继续驻兵,因有宋传典鼎力维持,学校在苟延残喘中继续上课。且兵营改为青岛大学校舍早成事实,温树德害怕遭到舆论的谴责,故一直未敢贸然强行驻兵。学校此时每下愈况,自1925年以后再未招生。1928年初,蒋介石的北伐革命军进抵山东,张宗昌败逃,学校经费也断绝来源,教师学生散去大半,学校在不得已中停办,学生均按大学结业处理。
国立青岛大学成立
1926年,在奉系军阀张宗昌主持下,济南的6个专门学校合并,成立省立山东大学。山东省教育厅长王寿彭任校长。1928年8月在北伐军攻占济南后,张宗昌败逃,奉系军阀崩溃,省立山东大学也即停办。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报请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省立山东大学基础上,在济南重新筹建国立山东大学,由何思源任主任组成11人的筹备委员会。当时因济南“五三”惨案发生,日军拒不撤兵,筹备工作无法进行。 1929年春,中日就济南问题达成协议,日军撤走,山东省政府由泰安迁回济南。此间南京政府教育部对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进行调整,由何思源、王近信、赵畸、彭百川、杜光埙、傅斯年、杨振声、袁家普、蔡元培9人组成筹备委员会,并推定何思源为筹委会主任。夏季蔡元培曾携眷至青岛小憩,住在已停办的私立青岛大学女生宿舍的小楼内。在筹备中,他力主国立山东大学的校址设在青岛。理由是:国家正值多事之秋,战争频仍,济南四省通衢,兵家必争;青岛地处海陲,既有舟车之便,又可免战乱影响;且“青岛之地势及气候,将来必为文化中心点,此大学之关系甚大”。筹备委员会根据他的建议,报请教育部批准,遂决定将国立山东大学迁至青岛重新组建,接收私立青岛大学校舍,校名称国立青岛大学。蔡元培亲自题写了校牌,并推荐他的高足、时任清华大学教务长兼文学院院长的杨振声出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
国立山东(青岛)大学时期(1930年-1958年)
学校成立后,青岛本部设文、理两个学院,文学院下分中文、外文、教育3个系,理学院下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4个系,在济南设农事试验场和实习工厂。1932年经过调整,教育部将学校改名为国立山东大学,文、理两学院合并成文理学院,增设工、农两学院,工学院设土木工程系和机械工程系,农学院在济南,设研究、推广两部。这段时期,学校聘请了老舍、洪深、闻一多、沈从文、梁实秋、王统照、王淦昌、童第周等一大批名流学者,国立山东大学斐名全国。1936年在校学生411人。1937年“七七”事变后,学校迁往四川,后停办,学生转入中央大学等校。1946年1月,国立山东大学接管于1939年4月日据期间在青岛建立的医学专门学校[註 4]筹建医学院。设一个医疗专业不设系,学制六年,首届全国招生40名。1946年10月25日,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正式复校。设文、理、工、农、医5个学院,下设中文、外文、数学等14个系,以后又增设历史学系。至1949年青岛解放前夕,全校教师达220人,在校学生1132人。山东大学在青岛时的校址包括鱼山路(今青岛海洋大学)、泰山路(今青岛医学院二院)、武定路(今青岛警备区司令员)等处。1951年,山东大学与华东大学合并,组成新的山东大学,华岗任校长。仍设文、理、工、农、医5个学院,连同新增加的政治、艺术两个直属系共18个系,另外还有历史语言和海洋物理两个研究所。从1951年始,中文、历史两个专业招收研究生,之后又相继增设了数学、物理、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研究生专业。当时教师、学生分别达到486人和2366人,学校初步形成以文史见长而又重视研究和开拓海洋学科的特色。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山东大学调出工、农两学院和地矿、政治、艺术3个系。除工学院的土木工程系与原山东工学院的土木、纺织两系合并成立青岛工学院而留在青岛外,其余均迁至外地。院系调整后,学院除暂保留医学院外,取消院一级的建制,设中文、外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海洋、水产9个系。至此,山东大学定型为一所中央教育部直接领导的、文理为主的综合性大学。1956年,山东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山大医院独立成为青岛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1958年10月,将近三分之二师资迁往济南。主校园、附属中学以及部分文理教师和海洋、水产和地矿三系留继续在青岛,形成同一所大学包含山东大学济南校区和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的办学局面。
海洋大学时期(1958年至今)
1959年-1960年,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在已有学科基础上,整合厦门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其余海洋科研力量,更名为山东海洋学院,仍为中央直属高校,成为中国海洋科研领域中一所综合性的最高学府。1960年10月被中共中央正式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大学之一。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校名为邓小平题写。2002年10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