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化古城乐楼
昭化古城在四川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古名葭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公元前316年,曾在此发生过秦国与蜀国的生死较量,秦来蜀后,在四川设置的首批郡县中就有葭萌县,后又改为汉寿县、晋寿县、益昌县,后才改为昭化县。位于白龙江、嘉陵江、清江三江交汇处,其嘉陵江水在此洄澜,水系宛成,太极天成,有“天下第一山水太极”自然奇观之美誉。古城四面环山,三面临水,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古遗址、遗迹众多,民风古朴典雅,是广大游客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学者考古研究的理想之地。
昭化,古称葭萌。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和2244年连续建县史,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剑门蜀道遗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迄今为止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唯一一座三国古城。古城景区面积20平方千米,总人口1.7万人,1992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古城风貌依旧,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县治地之一,素有“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之称。2011年12月10日,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IOV)、中央电视台农业节目——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中国网络电视台联合组织的2011CCTV-7首届《乡土·盛典》晚会上,广元昭化区昭化古城同云南丽江等十座古城古镇共同荣获中国十大最具人文底蕴古城古镇奖。
古城建筑群布局合理,现存的四条大街,五条小巷均用当地青砂石板按三横两纵、中间高两侧低的瓦背风格随坡就势而成,且街巷之间“丁”字相连,具有“道路交错相通,城门不相对”的军事防御特色。大街小巷均有着良好空间格局和亲切宜人的尺度。古街两侧保留着完整的明清建筑多为穿逗木结构、小青瓦、古朴的川北风味民居。
古城东去七公里处,有“鲍三娘墓”。鲍氏系关羽第三子关索之妻,武力过人,随军征战,死后葬于此地。该墓于一九一四年被法国考古学家色加兰、拉底格盗过,其拓墓片现存巴黎博物馆。但墓室尚存,石砌坚致,室内幽黑屈曲。墓前树有石碑一道:“蜀汉将军关索之妻鲍氏之墓”,这是一座稀有的汉代古墓。
昭化古城东门外,嘉陵江和白龙江的汇合处,就是蜀道线上有名的“桔柏古渡”。昔日是白天万人拱手,夜晚是千盏明灯。新旧唐书所载唐玄宗幸蜀,“遇有双鱼负舟过津,议者以为龙”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相传唐明皇还在渡口南岸罢兵三日摆宴,此地至今还叫“摆宴坝”。 《郡县志》记载唐僖宗逃奔四川,又在桔柏渡口汇合,水急浪高,行船难渡,且因白龙江水白,嘉陵江水赤,初相汇合,还各自保持自己的流向和本色,“泾渭分明”,清浊不混,似如两龙翻滚。历代诗人杜甫、姚合、乐宇、杨慎、王世贞等过此,均有题咏。渡口原有碑刻三十余通,所存无几,然而老百姓记得最清楚的,莫过于“唐县令何易于腰笏拉纤碑”。
这通碑述说唐懿宗年间,益昌(今昭化)县令何易于,自己扎腰挽袄,把笏板插在腰间,为利州刺史崔朴的春游行乐船引舟拉纤,以抵制顶头上司崔刺史不顾大忙农事要他抓百姓去拉船。县令的举动,羞愧得崔刺史只好停船罢游。塑造了一个大义凛然,为民请命的清官形象,同时代进士孙樵,路过益昌,询得此事,写了《书何易于》的文章。以此对那些不顾百姓死活的酷吏和朝廷腐朽的用官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渡口的诗碑,也有不少是赞誉何县令的。清代张船山的诗云:“两水依然绕县流,唐代仙吏古无俦,榷茶独喜焚帝诏,腰笏何妨行画舟。碑下耕农应堕泪,桑阴桑妇不知愁。咸通进士孙樵笔,常令行人重利卅。”当地百姓更是众口皆碑,传为千秋佳话。
古城西门外,与费祎墓紧相为邻还有一座“丁公祠”。丁公,就是丁宫保父子,宫保于光绪二年在成都作过四川总督。四川名菜“‘宫保肉丁”,就是他提倡的。丁宫保的父亲丁建业在昭化作过县令,宫保就出生在这里,据说他的奶娘就是现在宝轮乡梨树村的人。丁宫保当了四川总督大官以后,在昭化修了“丁公祠”,碑记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