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美食
西宁旅游网 http://xining.cncn.com
西宁人的热情好客为南方人所不及。办好事,热情地招待着吃饭。他们总介绍西宁的羊是吃冬虫夏草、喝矿泉水长大的,因而其肉质的鲜美是任何地方所不能比拟的。而我的食欲又是出奇的好,不挑食的“毛病”是从小就落下的(不挑食的孩子最聪明)。在那里吃的我是乳水交融,分不清是东西好吃还是我胃口好。
1、西宁酸奶。这是很多游记里都提到过的美味,但可能很多人都只吃过用牛奶或羊奶做的酸奶(在金银滩和青海湖边,我几乎没看见奶牛。我猜想,可能一般的西宁酸奶是用羊奶做成的吧)。碗装酸奶的醇香令很多游人赞叹不已,可我却在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北山国家级原始森林里吃到了牦牛酸奶。牧人们在一个不大的桶里做出,吃时只要盛在小碗里,加上些糖,再加以搅拌均匀即可。我捧着那碗酸奶,还没吃时,那种独特的奶香味就已令我口馋。对于吃的热爱使我不敢用小勺子搅拌撒在酸奶上的白糖,怕搅碎了块状的酸奶。经周边人的提醒,我小心地搅了搅,嘿,那酸奶稠的搅不烂,本来还是几块组成的一碗酸奶,经我一搅拌,竟能变成整碗如冻结成无缝的酸奶。吃到嘴里,好象还得嚼了才能咽下。现在想起来那个美味,还是令我心动不已。
2、白条。以前也叫手抓羊肉,可能为了避免人们说它脏吧,就改了名。我想,白条的起名应该源于形象了:白,即不加色素的原色,条是它的形状,肋条。但我总以为手抓羊肉的叫法比白条要上口得多,也更形象些。手抓怕什么呀,西方人吃了东西还用嘴吮手指呢。它的做法好象是将肋条状的羊肉在水里不加调料给煮烂了吃(别说我误导,那是我的直觉)。据说吃羊肉得就着蒜,有俗语为证“吃羊肉不加蒜,味道减一半”,因为蒜有减少羊膻味的作用。可我这个人的口味和别人不一样,总觉得人们所谓的膻味是一种香味――牛羊身上特有的香味,以前,我把它称为奶油味,奶油味就应该是越浓越香。所以我在那里吃羊肉就是不加蒜,为的是不破坏那种特有的香味。当地人说带皮又略带肥肉的白条是最好吃的,我吃了也觉得它好(说心里话我不会品尝,觉得都一样好吃)。西宁人真有口福。
3、酿皮。应该是一种冷食。到现在我还不清楚是怎么做的,好象品种挺多的,问过卖酿皮的人,就是记不住,可能和我的不太会做饭有关吧。那是一种做成半厘米厚的饼状的淀粉类东西,在切成条状后拌上含辣味的调料,好象香菜是不可少的。你嚼它时候的那个劲道,你就知道什么叫作好吃了。据说会吃酿皮的人喜欢厚实的,刚吃的人喜欢薄的酿皮。不过,我只吃过厚如小指粗的,觉得够有嚼头。在做的过程中,你可根据自己的口味决定调料的多寡。
4、血肠。是将羊血加上一些佐料灌进羊肠里做成的,吃在嘴里有点儿沙,但味道还是挺好的。西宁人说会吃血肠的人是不会让人把血肠里的血煮成全凝固状的,要的是带半流质,能喝的血肠,这样吃起来才有味。但用于招待外地人的就只能是全凝固的了,怕我们吃不惯那种口味。所以我没吃着能喝的血肠,有机会一个人一定去喝一下,尝尝那种喝的感觉。还有一种叫粉肠的,做法与血肠一样,只是将羊血换成了做豆面用的粉吧。本人觉着味道不如血肠来得正些,但也不妨一试。
5、糌粑。那是藏民的食品。但因青海大都是藏民区,因此,吃着糌粑就不奇怪了。它是以青稞磨成粉为原料,经炒熟后,以酥油为粘合剂制作而成的。其做法是:先将酥油溶化在热奶茶中,然后加上适量的青稞粉,搅拌成团状后,用手捏成形状后直接进嘴吃。我们在制作过程中,得知酥油要加得多一些,奶茶要略少一点儿,这样能捏得硬些,也更好吃些。我边捏边吃,在还没成形时就开始入口品尝,第一个感觉是香,那种和南方的黄豆粉炒熟后的感觉差不多,其次是觉得那青稞粉有点儿粗,在嘴里一粒一粒的,再次是觉着有点儿干,想要就会么汤吃在感觉。这可能和个人口味有关,我喜欢吃什么都就着汤。藏民们发明的糌粑主要是为了携带方便,一个团儿,可以边捏边吃。但我觉得这种做法要在卫生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才能行,必竟手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干净的。
6、醪糟。和在我们南方被称为酒酿的差不多,只是更稀一些,也就不刺激喉咙了。还有在醪糟的基础上加上些水果做成的叫做高香汤的,也是一种美食。
西宁的小吃还有很多,如狗浇尿饼、手撕面片、烤土豆(西宁人把它叫做烤洋芋)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宁的茶的品种之富,当然指的是它做成的成品,而不是说西宁出产茶叶。藏民们吃的酥油茶是很多人去了藏区后都提及的,对于它的味道,感受不一。本人以为是好喝的。它是在(nao)茶的基础上加上酥油而成。而(nao)茶在吃白条时尤其好喝,它能解羊肉的油腻。其做法是用砖茶加上一些当地的调料经水煮后,加盐而成,略带咸味,口感较为丰富,一个字,好喝。奶茶的味也是有咸味的,本人觉得是以奶为原料加水加盐煮成的,因为觉得奶的味道不及我们常喝的商品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