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的最高峰(主峰)称为白马尖(海拔1777米),次主峰叫多云尖(海拔1763米),第三高峰是天河尖(海拔1755米),三峰成品字型三足鼎立。其中白马尖和多云尖相距800米,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境内,天河尖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境内,与白马尖和多云尖相距约1000米。大别山主峰附近的主要山峰的名子很有特点,只要是列入前十位的所有高峰均以“尖”命名,据说与宗教里对天的向往和崇拜有关。
大别山主峰所以称作白马尖据说和佛教有关,佛教传入中国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汉明帝刘庄为铭记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到中国传播佛教,在洛阳兴建了白马寺,也称为佛教中国第一古刹,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 通常寺庙的选址不是在山上就是在海边,以表达僧人远离尘市、养心修行的精神追求,因内陆人口远多于海边,所以依山而建的寺庙要远远多于临海而建的,久而久之人们也习惯地认为寺庙是应该建在山上的,从而也有了所谓“山无寺则无名,寺无山则不灵”之说。由于白马寺所建的地方是由汉明帝所定,且是中华第一佛寺,并未遵循依山而建的常规,因此白马寺建成后印度高僧只好设想在中华大地的南方找一座山,作为理想中和白马寺想依而建的山,虽山寺分处二地,但由于佛法无边,只要取同名虽遥相顾盼但实为依山而建,这样更有利于在中华大地上弘扬佛法。印度高僧认为,中华民族起源于黄河长江,因此如果白马寺建在黄河流域,白马山理应在长江流域,于是印度高僧以金瓶掣签方式甑选与白马寺的同名山,掣签的结果是此山就应该位于白马寺东南方、山呈东南往西北走势对着白马寺方向,按此选山的标准,唯有长江淮河分水岭的大别山符合,于是命名大别山主峰为白马尖,其所以称为尖而不是山,一者是因为大别山已经为山,而它的最高峰再称为山有大小高低不合理之不顺,如称作峰则因山峰之称呼太多少未免俗套而于白马寺不配,此外为了表达佛教对造物的苍天的膜拜,用尖则更为贴切,因此就取名为白马尖,从此以后就有了“北有白马寺,南有白马尖”一说。
大别山次主峰多云尖海拔1763米,相传到了唐朝时有高僧为了在大别山进一步弘扬佛法,就选中了和白马尖仅800米直线距离的多云尖建寺庙,并取命名为多云寺,后因山高路险,香客难以抵达,僧人难以生存,多云寺逐步衰落。目前多云尖上仍有多云寺遗迹遗址。
大别山主峰白马尖的山顶布满了奇松怪石,东北坡的千年都枝杜娟园,生长着上千棵姿态各异的都枝杜娟,春暧花开,漫山遍野洋溢着华贵之气,其赏心悦目之程度,举世罕见。
大别山主峰白马尖高度为海拔1777米,就在这个制高点上,以这个海拔高度的数字作内容和造型,以主峰顶上的原始石片作为建设用材,以简约主义的设计为手法,建成了大别山主峰景区独具个性的景区标志物。此标志碑可谓我国乃至世界数码时代数字艺术的杰作。
标志物的高度为3.5米,长度8米,宽度1.5米,无论是一人在此拍照,还是集体在此留影,均可找到最适宜的位置。站在大别山的次主峰多云尖,大别山的风光一览无余,群山、云海、天空错落有致,西侧的白马尖近在眼前,西北坡是高山矮栎树植物园,该树种造型古朴苍劲,色泽老辣昏黄,而山南的松树林则郁绿葱茏,生机盎然,这种南北二侧的树种色泽、造型显明对比,形成了一道相互映衬的独特景观。多云尖顶上有唐朝寺庙多云寺旧址,游人在这历史名胜的山颠,可祈求苍天的护佑,感悟神灵的启迪。
白马尖和多云尖山脊相连,裸露的山脊,原本是一条森林防火道,现在却成了一条通天大道,连接着大别山的最高峰白马尖和次高峰多云尖。游人在白马尖或多云尖稍事休息后,沿山脊从容而下,漫步途中,顾盼南北二侧的景色,自然体会到了大别山名称由来的典故(李白诗: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于他山也)。连接主峰白马尖主要景点的,是三岔形奇松走廊,三条游道分别从东、西北和西南方向到主峰的最高点交汇。游人在行走途中不时会遇到奇松怪石,大别山主峰最高处的松树,因山高风大,基本上为大别山五针松,躯干顺风势而立,枝叶逆风势而伸,苍劲又不失妩媚,造型之别致,罕可伦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