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花鼓戏
主要流行于邵阳地区及各县,是湖南花鼓戏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剧种之一,它以花灯戏为基础吸收了师道戏、赛神扎故事和地方传统歌舞之精华,后来吸收了祁剧的某些舞台艺术形式,表演艺术丰富精彩,尤其小旦、小丑和小生的表演艺术更具特色。
邵阳曲艺
邵阳地方曲艺源远流长,深受群众喜爱。其中尤以邵阳渔鼓和邵阳丝弦流行最广。邵阳渔鼓起源于唐代的“道情”,宋时发展为用渔鼓筒击拍伴奏。明清时渔鼓更为盛行。渔鼓是正调,基本曲调只有一个,它与小调相似,是“起、承、转、合”的四句体调式结构。但它能随演唱者的轻重缓急,情绪变化而有差异,继而产生了渔鼓它子、渔鼓慢板,甚至还有渔鼓散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的曲调可分为“旦、丑、净、生”四大行当,而演变出“渔鼓戏”。邵阳弦主要流行于邵阳市、邵东、新邵、隆回一带,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邵阳丝弦的曲牌比较丰富,有40余个,如“四季相思”、“扬州相思”、“独占花魁”、“三更天”、“秋江”、“对口淮调”等。邵阳丝弦在音乐有很有特色,旋律优美,雅致,抒情性强。伴奏保留了三弦、琵琶的演奏技巧。丝弦音乐经过花鼓戏艺人的表演加工,以花鼓的粗犷、热烈的感情改造了丝弦,使丝弦更趋于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