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旅游指南

欣欣首页 全部分类 搜索 我的欣欣

齐齐哈尔特色

齐齐哈尔旅游网 http://qiqihar.cncn.com

齐齐哈尔的满族风情

    清康熙年间,满族人陆续迁入齐齐哈尔地区,其中主要是驻防齐齐哈尔城的满洲八旗兵丁及其后裔,分布于城外,自成村落,即今昂昂溪区、铁锋区、梅里斯区所辖的满族聚居村前身。
    [姓氏]满族姓氏形成于氏族社会,最初为表示血缘关系的称谓,满语称“哈拉”。满族姓氏多以居住地的地名、山川、河流名称为来源,或金元时代女真人的旧姓,或皇帝赐与的姓氏,或以父祖名字之一作为本支子、孙的姓氏。随着汉族文化的影响,满族逐步改变了原来多音节姓氏,而冠以汉字姓。清末,特别是辛亥革命后,满族人几乎都改为汉姓。齐齐哈尔满族有“关、富(傅)、陶、胡”四大姓氏。冠以汉姓的同姓者,不一定都是同宗的本族人。
    [文化]满族人最早使用女真语。清代,齐齐哈尔满族人使用萨哈拉――嫩江语区的满族语。后来,随着满汉杂居,齐齐哈尔满族人开始学习汉语,至清末,满文、满语逐步被汉文、汉语取代。民国年间,满语、满文已不常见了。
齐齐哈尔的满族民间文学内容丰富。如《罕王的故事》、《阿骨打的传说》等,流传很广,影响也很大。最有代表性的民间歌舞是秧歌舞。
    [体育]满族崇尚体育运动。清代,重视具有军事性质的骑射,还有角抵、赛马、打珍珠球等传统体育项目。近年来,在一些满族村每年春、秋之际,都举行“莫勒真”(体育盛会),进行赛马、摔跤、射箭、打珍珠球等比赛。
    [习俗]满族人住宅很有特点。“四合院、口袋房、字炕、隔扇墙、烟囱生在地面上。”满族人以西为上,故西墙供神或祖宗牌位。西炕一般不住人,南北炕以南炕为大,长辈住南炕,晚辈住北炕。齐齐哈尔的满族饮食,民间以面食为主,称面制品为饽饽。满族人喜食小米饭、高梁米水饭,尤其是富有民族特色的稷子米饭泡鲫鱼汤。还有荞面制品,如荞面面条、荞面饺子等。满族的民间菜肴以猪、羊肉为主,如白肉血肠、烤乳猪、烤全羊等。火锅是满席中的主菜,鲜美可口,味道醇厚。
满族的服饰也很有特点。男人穿长衫、长袍,更爱在长袍外套马褂,有“长袍马褂”的俗称。妇女们穿的旗袍,领口、袖头、衣襟都绣有不同颜色的花边。

齐齐哈尔的蒙古族风情

    齐齐哈尔地区的蒙古族世居嫩江流域,是一个淳朴、剽悍、善良、吃苦耐劳的民族。生活习惯颇有独到之处。
    [那达慕]
    建国后,蒙古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蒙古族人民自豪地唱起“草原上升起了不落的太阳”。
    “那达慕”蒙语是娱乐或游戏之意,历来是蒙族的盛大节日。而今,逐渐演绎为“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节庆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除“三勇绝技”(骑马、射箭、摔跤)外,还增添了电影放映、体育表演等项目。大会的饮食文化也很有特色。“手把肉”是首菜,即把整羊煮熟,用大盘端上桌。在大块地品尝手把肉的同时,烈酒是必不可少的,蒙古族人民诚心城意地用烈酒招待客人,男女老少随着马头琴声,翩翩起舞,到处是欢乐祥和的场面。
    [敖包会]
    敖包,又称“封堆”,最早是大草原辨别道路和交界的标志。敖包始见于清代,逐渐演变为民间祭祀山神、路神等活动的场所。每逢春秋两季,都要举行盛大的祭敖包活动。摔跤、射箭,尤其以赛马夺羊最为热闹。剽悍的骑手相互追逐,人欢马叫,争抢一只羔羊。抢到羊又最先到达目的地,就是胜者。夜幕降临,月挂中天。男女老少围着篝火跳起“罕伯舞”。一曲优美的《敖包相会》唱出心声……
    [蒙古包]
    蒙古包又称穹庐、毡包。半农半牧地区采用固定式,放牧区采用移动式。二者外形都是圆形尖顶,以柳条、泥土为覆盖物,也有用毛毡围盖的。底部(哈那)以若干细木棍和毛皮绳相连结,成为圆形围墙。―上部(乌尼)是用长达2.3米,直径为数厘米粗的椽木与中间的“套脑”,结成伞骨形穹顶。“套脑”即天窗,用于进光、透气、出烟。门高约1.17米,宽约0.83米,分板门、毡帘两种。

相关内容
热门景点更多
齐齐哈尔扎龙自然保护区
齐齐哈尔扎龙自然保护区
齐齐哈尔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
齐齐哈尔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
扎龙自然保护区
扎龙自然保护区
齐齐哈尔市龙沙公园
齐齐哈尔市龙沙公园
欣欣旅游 齐齐哈尔旅游 齐齐哈尔攻略

欣欣旅游网手机版-m.cn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