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旅游指南
怀化旅游网 http://huaihua.cncn.com
阳戏
民间小戏剧种。流行于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怀化地区。又常以县定名,如凤凰阳戏、吉首阳戏、大庸阳戏、沅陵阳戏、怀化阳戏等。
阳戏形成于清嘉庆、道光之间。由湘西各地民歌、民间小调、花灯和傩堂巫师舞唱演变而来。发展过程中受辰河戏的影响,由没有行当,到分“二小”、“三小”以至多行当;
由演故事,到唱小戏,演大本戏;由清唱到配打击乐伴奏,加过场音乐;由矮台演出到高台演出,这才正式成了高台戏班演出的剧种。
二十世纪中叶,湘西城乡稳定,经济活跃,商业兴旺,阳戏也就得到了发展,逐浙形成上河阳戏(流行于黔阳,怀化、芷江、会同、靖县、通道等地)、大河阳戏(即辰河阳戏,流行于辰溪、溆浦、麻阳、凤凰、沪溪、吉首等地)、北河阳戏(流行于大庸、永顺、古丈、沅陵等地)。三种路子各有特点:上河主要唱腔有七字句、五字句、三字句、春华调;大河主要唱腔是小生一字、女一字、七句半、男女赶板及翻山调等;北河主要唱腔有正宫调、蛤蟆调及阳调等。
阳戏传统剧目150余个,多属家庭爱情、劳动趣闻和神妖鬼怪故事,很少帝王将相戏。表演以“二小”具有特色,小丑的步法、小旦的身段十分丰富。唱腔有正调、小调。男女分腔,以瓮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整理的《盘花》、《三宝舞龙》等传统剧目和改编的神话戏《春哥与锦鸡》等最有影响。名艺人有文天送、杜从善、油菜花等。
辰河戏
地方大戏剧种。主要流行于怀化地区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并及于黔东、鄂西、川东南部分地 区。清乾隆、嘉庆年间即有职业班社。分高台班(舞台演出),矮台班(木偶戏)和围鼓堂(坐唱)三种演唱形式。建国后,溆浦、沅陵、辰溪、芷江、泸溪等县建有专业剧团。1955年定今名。
辰河戏以高腔为主,兼有低腔、昆腔、弹腔。旧时称“高腔班”。十九世纪引进弹腔,后又受常德汉戏影响,加入了汉剧艺人和剧目。声腔以高腔和弹腔为主,传统剧目中有许多整本高腔戏。弹腔则由南北二路组成,属于板式音乐,南路深沉柔和,北路明朗活泼。
辰河高腔源于弋阳腔,融入湘西民歌、号子、傩腔而成,音乐为曲牌联缀体。早期演唱时,一人启口,众人帮和,其节以鼓,不托管弦,辰河戏高腔颇有特色。它以唢呐代替人声帮腔,即高亢、粗犷,又饱和、浓郁,起到人声难尽的妙处。
辰河戏表演艺术朴实、化妆简单,无成套武功。至今乐师仍保留着古老的“圈腔点板”记谱法。角色行当分生角、小生、旦角、花脸、丑角五大行。擅长表现悲剧。高腔传统剧目中,保留了较多明清传奇剧本,以擅演目连戏著称。
辰河戏有高腔剧目183个(其中包括6个连台大本戏),是湖南保留高腔剧目最多的剧种。另有弹腔剧目350个。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破窑记》、《李慧娘》、《烂柯山》、《周仁献娘》、《金玉记》等,创作的现代戏有《寡妇链》,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