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资讯

欣欣首页 全部分类 搜索 我的欣欣
欣欣旅游旅游新闻国内资讯 > 正文

天山南北新农村建设巡礼:柯尔克孜农牧民享受乔迁之喜

2008-12-22  

10月21日,乌恰县吉根乡斯姆哈纳村58岁的村民江瓦依·阿拉普在自己的新家迎接亲戚朋友,这是他今年国庆节前乔迁新居后,又一次在新房接待客人。

  乌恰县结合新农村建设,采取整体搬迁的形式,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建起了一个崭新的斯姆哈纳村。

  斯姆哈纳村是祖国西陲第一村,位于伊尔克什坦口岸附近,被称为国家的门户之村。全村49户人家,由于自然条件恶劣,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缓慢,农牧民群众生活贫困。

  在新农村建设中,乌恰县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全面启动了兴边富民工程,投资250万元在斯姆哈纳新村建设了49套每套60平方米的抗震安居新房,每户还有占地500平方米的庭院,全村村民在今年国庆节前搬进了新居。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在新农村建设中,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让广大农牧民切实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变化。抗震安居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农牧民的居住条件,达到了抗震、坚固、实用、美观、整洁、方便生活生产的目的。目前,全州累计完成抗震安居房建设57571户,有26.19万人住进抗震安居房。

  2004年至今,国家和自治区累计为克州解决抗震安居工程补助资金1.8亿多元,农村户均3063元,人均700多元。抗震安居工程有效增强了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今年10月5日,乌恰县发生地震灾害,但无一人伤亡,而相邻的吉尔吉斯斯坦却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住上抗震房、不忘共产党”成为全州各族群众的共同心声。

  江瓦依·阿拉普一直收藏着几个账本,记录了全家30年来生活的变化。记者翻阅了这些账本,看到每一笔都记得很清楚,从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到现在,每一笔账都是一个年代生活的缩影,折射出他家生活从贫困到殷实的一步步变迁。记者摘录了其中几笔:

  1976年11月30日儿子病了,向别人借了12块钱看病;

  1978年12月4日公社发了一袋面粉、5斤清油;

  1984年维修房子花了1500块钱;1998年7月8日花2100块钱买电视机,2700块钱买洗衣机,3200块钱买冰箱、地毯;

  2006年给自己和老婆买了手机;2008年5月,在浙江服装厂打工的女儿给家里寄了5000块钱;

  2008年收入16000块钱,家里还有55只山羊、80只绵羊、6头牛、6匹马、3峰骆驼……

  斯姆哈纳村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江瓦依·阿拉普一家。江瓦依·阿拉普告诉记者,斯姆哈纳口岸经济的发展,也惠及到了这个村庄。村里的青壮年都到口岸上务工挣钱,每年都能给家里带来至少1万元的收入。

  新农村建设也给阿图什市上阿图什乡农牧民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乡党委副书记吾斯曼江·玉素甫向记者介绍说,以尧勒其村为例,为切实提高土地使用率,村里大力推行“多熟制”、“粮果间作”、“粮草间作”种植模式,种植饲草料150亩,利用渠边、田边、路边种果树300多亩,引进并种植巴仁杏、油桃、葡萄、樱桃等优质水果,还种植蔬菜、红枣等,村里的砖厂、面粉厂和榨油厂也为村级集体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村党支部还瞄准旅游市场的巨大潜力,利用村集体果园建起度假村,吸引了大批休闲度假人员,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今年尧勒其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7.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也大幅增长。

推荐阅读 更多>
回顶部

欣欣旅游网手机版-m.cncn.com